从“笔评”到“口评”
(2012-06-12 14:32:54)
标签:
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百姓网事电视评论员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从“笔评”到“口评”
盛大林
大约3月底,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的编导谢金波先生在微博上私信我,说他们正在筹办一档评论性节目叫《百姓网事》,演播室里需要嘉宾评论员,问我愿不愿意出镜。我回复说,口才不太好,未必能胜任,但可以试试。
自1993年开始写作到今年年初停笔,在近20年的时间里,我共创作发表了近3000篇杂文时评,无论是坚持时间之长还是发表文章之多,在全国同行中都名列前茅。同时,我的时评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涉猎范围之广也是不多见的。作为一名著名的“万金油”,没有什么事情我不能评论几句。因此,不谦虚地说,在思想资源方面我是有信心的。但,“写”跟“说”毕竟不是一回事儿,会写而不会说的人大有人在。
我一说“口才不佳”,朋友们就会不以为然,说“你的口才很不错呀”。是的,如果按照日常生活或一般社交的标准,我的口头表达确实不算差。但电视上出镜的评论员,却不能按照社交的标准去衡量。作为一名电视评论员,表达应该更简洁,因为电视上不允许长篇大论,也不可能像写文章一样讲究转承启合;同时,表述必须更有条理,必须让观众一听就明白,因为电视观众不可能像报纸读者那样倒回去看;更重要的是,表达必须从容、顺畅——如果情绪紧张,就会辞不达意,甚至语无伦次——这是很多人都难以克服的问题,也正是我最不自信的地方。
要说出镜经验,我倒不太欠缺。几年来,我先后几十次在谈话类或辩论性节目中担任过嘉宾,其中包括央视的《实话实说》和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夕谈》。但每次出镜的效果都不理想,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我生性拘谨,不适合上台面,一到了聚光灯下就紧张,一面对镜头就很不自然。平时说话本来就急促,总想尽快把意思表达出来,而到了嘉宾评论席上往往更急,因为担心被打断,也担心其他嘉宾抢话,尤其是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急躁病更容易犯。最要命的还是紧张,因为它会让思维短路,什么话都说不出来。我时常提醒自己,不要紧张,不要着急,就当镜头不存在,就当台下没有人,但一到了录制现场,情绪就不受自己控制了。
因为“屡战屡败”,我对出镜一直不太自信。每当接到出镜或采访的邀请,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排斥,只有在“盛情难却”的情况下,我才会“半推半就”。实际上,我曾多次拒绝过电视台的邀请。相比之下,这次对谢导的邀请,我答应得还是比较爽快的。一来,作为河南电视台的一名员工,我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二来,我虽然已经停笔了,但对时评难免有些留恋,若还能在电视上说说,倒也是一种延续。反正停笔之后,时间不像以前那么紧张了,既然有这样的机会,那就试试玩玩呗。后来,我们报社与公共频道开始了全面的合作,我就更加责无旁贷了。不过,这也给我增加了压力,因为我是代表东方今报出镜的。
从“笔评”到“口评”,这是一次转型,更是一次挑战。
最初几次出镜,确实相当紧张。好在编导以及频道的领导都很善解人意,要求也不苛刻。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让我放松,经常给予热情的肯定和鼓励。一段时间之后,我与节目组的美女帅锅们也都成了朋友,渐渐地真的有点儿感觉“台下无人”了,我与编导和主持人的沟通也更加顺畅。虽然现在的表现依然不能尽如人意,但感觉确实比以前强多了,我的出镜频率也在不断地增加。听频道总监刘林军说,《百姓网事》的收视率从一开始就比较高,最近依然稳中有升。台里的领导也很关注《百姓网事》,并称赞这档节目“品质较高”。
我当然知道,自己的表现还有很多不足,离领导的要求和观众的期待还有很大的距离,甚至连我自己都很不满意。不过,我还在努力中,相信还会有所提高。
(注:报社领导命令我就当电视评论员为内部刊物写一篇文字,于是有了此文。博客很久没有更新了,贴上补补白吧。《百姓网事》节目每晚6点50分至7点20分播出,周六或周日有中超直播时延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