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不准去”到“不需要”进京上访

(2012-03-08 00:07:09)
标签:

张立勇

河南高院

杂谈

分类: 杂文时评

从“不准去”到“不需要”进京上访
盛大林

 

6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做客人民网时透露:河南进京上访量在2010年下降83%的情况下,2011年又下降了59%。据最高法院的统计,涉诉上访的中院前50名中没有河南的法院,前100名的基层法院中也没有河南。(据人民网3月7日报道)

 

河南是我国的第一人口大省,所辖的市县数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而涉诉上访的前50名中院和前100名基层法院竟然都与河南无缘,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

 

通过网上搜索,笔者发现近年来河南法院在预防和减少涉诉信访方面确实做了大量工作,比如:通过开展大接访、领导接访、预约接访、带案下访,全力清理涉诉信访积案;通过绩效考评、司法巡查、案件评查、通报排名等举措,着力提升全省法院做好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识和水平。为了推动接访工作,张立勇院长更是率先垂范,多次亲自接访。为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解决基层矛盾纠纷,河南省法院还创造性地推出了“社会法庭”,让当地的德高望重之人或者亲朋好友担任“社会法官”,以协商调解方式和人情大义解决矛盾纠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减少信访尤其减少进京上访是维稳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止访息讼,各地政府可谓绞尽脑汁,甚至不投手段。近年来,强行拦访截访,甚至非法限制访民人身自由的事件时有发生。国家信访局原局长周占顺曾公开表示,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80%是有道理的。既然如此,接访单位及其有关部门就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动辄冠以“缠访”、“闹访”,甚至动用警力进行围追堵截,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激化矛盾。

 

张立勇院长在解释进京上访人数大幅减少的原因时说,“老百姓开始相信河南的法院自己就能把问题解决,不需要跑到北京上访。”这句话中的“不需要”三字让人感慨系之,因为它与拦访截访所体现出来的“不准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的确,上访是一件费时费力费钱甚至充满风险的事儿——如果自己的问题在当地就得到了解决,谁还愿意历尽千辛万苦跑到北京去上访?如果各地的法院以及其他权力部门都像河南的法院这样,放下身段主动“下访”,真心诚意地为群众解决问题,何愁进京上访量下不来、又何须拦访截访呢?

 

小问题在基层得不到解决,到了上层就会变成大问题;小纠纷在下级得不到化解,到了上级就会变成大纠纷。而问题或纠纷的升级,既增加了解决问题的成本,也会给当事群众带来很大的困扰。问题或积案的久拖不决,不仅伤害司法的公平公正,而且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基层化解”是“止访息讼”的最佳方式。为此,中央一再要求,要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把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而河南省法院系统的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标本。

 

从“不准去”到“不需要”进京上访,这是一种质的升华。河南法院的经验引人深思,值得推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