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盼雪阅读理解语文教学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闲来无事,我偶尔会百度一下自己,看看网上都有哪些关于我的信息。还别说,有时真会有一些小小的发现。比如5年前我曾经搜到自己10年前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散文《昐雪》被多所中学的语文试卷当成了阅读理解的文章,让我哭笑不得的是那些试题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做,而且有的题出得就有问题。为此,我还专门又写了一篇题为《“标准答案”不标准》的文章发表在2005年6月27日的《北京日报》上,并为《文摘报》所转载。
刚才我又百度出了一篇关于拙作《盼雪》的博文,对拙文中的很多语句作了具体的解析。看得出,这应该也是出自中学教师的手笔,但我不知道他是谁。前面已经说过,我对上次“阅读理解”的试题很不以为然,但对这位老师的“批注”非常感冒,因为他确实说出了我创作时的想法。老实说,我真有一点得意,因为自己的苦心被读者准确地读出来了;但我也很佩服这位老师的阅读理解能力,我相信他肯定是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今天没有新作,就把这篇旧文及其批注转贴到这里,在立此存照的同时,也供大家一哂吧(括号里的红字为批注)——
盼 雪
盛大林
(原载《人民日报》2000年1月16日)
附另一篇相关的旧文——
“标准答案”不标准
盛大林
从网上搜索个人资料,发现我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散文《盼雪》被北京、吉林等地几所中学的语文考试题当成了阅读理解的材料,拙文的后面被命题者设计了七八道题目。对我来说,这些题目再称为“阅读理解”显然不恰当,因为我是《盼雪》的作者,而不是读者,要论“理解”的准确度,谁也不可能超过我。然而,有几道题目,我竟也不知如此回答。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这样一道题:“文中引用的苏轼诗句中有一个错字。错误的字是___,正确的是____”原来,问题出在那句“不妨长作岭南人”上。标准答案是:“妨”应为“辞”。
投稿时的原文中,我写的本来就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发表时,编辑把“辞”改成了“妨”。改错了吗?我专门查阅了多种宋诗选本,发现有的集子中写的是“不辞”,有的集子中则是“不妨”。版本不同,流传有异。在古典文学中,这种现象非常常见。《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但在很多版本中却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编者之所以要改,想必是因为他接触的版本上写的是“妨”;命题者之所以挑错,无非是因为课本上印的是“辞”。
与教科书一样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这种视教科书为圭臬的“标准化”考试愈演愈烈。“情结”已成,“标准”横行。不管是数学还是语文,也不管是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弄出个“标准答案”。既有“标准”,当然“不二”——
“进”的反义词是什么?如果答“出”就错了,因为标准答案 是“退”!
用一个成语概括下面这句话:“很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标准答案”是“齐心协力”,如果写“同心协力”就错了。
在一次电视知识大赛中有一道题:《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是谁?嘉宾答曰:苏东坡。主持人判道:错。正确的答案是苏轼!
是“标准”的答案,还是“标准”的无知?
有道是:
标准答案不标准,
苏轼有字没有名;
无知无畏称权威,
多少教条误苍生!
(原载2005年6月27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