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开放”比“对外开放”更加滞后
(2010-03-01 00:12:29)
标签:
对内开放对外开放财经 |
分类: 杂文时评 |
“对内开放”比“对外开放”更加滞后
盛大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部长隆国强26日在日前举行的全国政策咨询工作会议上作专题报告时指出,目前中国对外开放已明显滞后,应该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将对外开放推向一个新高度。隆国强指出,当前中国开放的基本格局是约10年前加入WTO谈判时大体确定的,与目前中国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要求相比,对外开放已经明显滞后。他说,“我国应该像当年加入WTO那样在对外开放方面有大思路、大举措,将我国对外开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据2月28日新华网)
作为国家专业研究机构的负责人,隆国强肯定是对外经贸理论方面的专家,其“对外开放明显滞后”的观点应该是有理有据的。但他的这一观点只是拿“对外开放”相对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等国际经济格局而言的。开放有两种,即“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如果拿“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及其国际经济大背景作比较,如何呢?我认为,我国的“对内开放”比“对外开放”更加滞后。
或许有人奇怪:对内开放怎么会比对外开放还滞后呢?难道有什么东西对外开放对内反而不开放吗?事实确实如此。比如外国的私人资本或银行可以在中国开设银行或者分行,但国内的私人资本却不能成立私营银行;再比如,中国国有银行改制,外资可以入股或成为战略投资者,但国内的私人资本却没有机会;又比如,外资企业到中国投资可以“一路绿灯”,但内资企业却要经过层层审批、种种限制……
经济意义上的“开放”,是指货物、资本和人力(人才及劳动力)流动的自由化。按理说,国内市场上货物、资本、人力流动的自由度应当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上对应的自由度,因为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单元,国界是市场要素流动的主要障碍。出于安全及统一的考虑,国家往往会对货物、资本特别是人员的流动设置一些障碍或者采取保护性措施,但在国内市场上却完全没有必要。在当今主要的市场经济国家,一般也都是对内开放度高于对外开放度,然而中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我国为什么会反其道而行之呢?这可能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有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基本上是闭关锁国的,而起初的开放实际上就是打开国门,换句话说,我国的开放就是从对外开放开始的。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历届政府也都是把对外开放作为开放的重心,直到今天,中央的权威文件也都一直在强调“扩大对外开放”,而对内的开放却很少提及。久而久之,“对外开放”似乎就在了“开放”的代名词,从而有意无意地忽略“对内开放”。
同样的领域对外开放对内不开放,意识着外国人可以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中国人反倒没有共享的机会,这是国民待遇的缺失。由于得不到平等竞争的机会,国内资本及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使它们在以后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对内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国内统一市场的规模和一体化程度决定了对外开放的效益;而片面的追求对外开放则可能损害对内开放和建设国内的统一市场。因此,我国不仅要继续重视对外开放,同时也要重视对内开放。由于对内开放的历史欠账太多,我认为对内开放的力度应该比对外开放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