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世博会睡衣上街文化多样性文化 |
分类: 杂文时评 |
劝阻“睡衣上街”不符合世博的精神
盛大林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上海展开了“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活动,距离世博会馆较近的小区更是纷纷打出“睡衣睡裤不出门,做个世博文明人”的标语。这一系列做法引起了各界的广泛热议,一场围绕着睡衣的“战争”持续升温。赞成者认为,穿着睡衣上街是不文明的表现,有损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反对者则认为,“睡衣上街”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地域文化特色,是一种优雅的时尚。(据2月3日《广州日报》)
顾名思义,“睡衣”就是睡觉时穿的衣服。一般情况下,穿睡衣是不能出门的。但阿拉上海人竟然喜欢穿着睡衣上街,这真可能让初次见到的人大跌眼镜。因此,刚看到上海因世博会而劝阻市民穿睡衣上街的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还是“可以理解”,但越想就越不以为然——
我首先疑惑的是:“睡衣”的标准是什么?按照一般的理解,它应该宽松、简洁以及便于穿脱等等,但符合这些标准的并不都是睡衣吧。那为什么非要把某种款式的衣服视为“睡衣”呢?我是考上大学到城市生活后才见过“睡衣”的,在此之前我的头脑中几乎没有“睡衣”的概念。上海的一位市民说,“我们已经养成了穿睡衣出门的习惯,但我们从来都不会穿着它上床”。我也从来没有穿着睡衣睡觉,相信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这说明“睡衣”的功能已经在发生转变——如果人们把“睡衣”视为普通的衣服,不就不会感到别扭了吗?
继而我又在思考:“文明”的标准是什么?“睡衣上街”就不文明吗?穿着睡衣与不穿衣服,哪一个更文明?在荷兰等国家的天体浴场上,男女老幼都是一丝不挂的;近年来,“裸体婚礼”在日本开始流行,新郎和新娘以及众多的宾客都赤身裸体,而包括新郎新娘的父母在内的人们也都坦然接受……据报道,上世纪三十年代,睡衣是舞女风情和富人的标签;八九十年代,上海市民穿睡衣成普遍现象;十多年前,上海人穿睡衣逛外滩甚至成了一道风景线,这说明上海人并不觉得“睡衣上街”不文明,外滩上的外国人也都习以为常了——文明从来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为什么非要用某一种标准来打量呢?
自然地我又想到:“世博”的精神是什么?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从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开始,文化就是世界博览会的主要内容之一。世界的文化是多姿多彩的,文明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人们参加世博会就是想一览全球各地的文化风俗以及各方面的成果。如果全世界只有一种文化和文明,那就没有必要举行世博会了。荷兰的“天体浴场”是世界多样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上海的“街头睡衣”也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为了世博会而不准“睡衣上街”恰恰违反了世博会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