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封泄漏事件:“捂盖子”才是最大的“恐慌源”

(2009-07-15 00:35:09)
标签:

透明政府

信息公开

钴60泄漏

杂谈

分类: 杂文时评

开封泄漏事件:“捂盖子”才是最大的“恐慌源”
盛大林

 

前几天网上疯传的河南省杞县一辐照厂“钴60泄漏事件”已被证实,只是发生了卡源故障,并没有发生钴60泄漏,但发生在6月7日的这次故障,直到7月13日开封市政府才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为什么事发一个月不公开相关情况的质疑,开封市环保局监测站站长解释说,一方面情况不严重,没有辐射和污染,一方面“为了避免引起恐慌”。主持新闻发布会的开封市政府秘书长马璞则表示,此前“一直在做内部工作”,而目前的新闻发布会及时回应了网上各种说法,不能说政府没有及时公开信息。(据7月14日《南方都市报》)

 

故障发生一个多月了,社会上早就满城风雨了,在省领导批示要求公开信息之后才举行新闻发布会,这能算“及时”吗?马秘书长的说法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倒是监测站“为了避免引起恐慌”的解释还像是一个理由,至少听起来冠冕堂皇。

 

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的确是一种严重的事故。即使只是存在泄漏的危险,也可能让人产生一定的恐慌情绪。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而引起恐慌就有可能危及社会稳定。所以,监测站站长的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公开与不公开,哪一种做法会引起真正的恐慌?哪一种做法更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判断这个判断,首先要从最基本的事实出发,而这个事实就是:只是发生了卡源故障,并没有发生泄漏事故,放射源处于安全状态。那么,公开或隐瞒这个事实的后果分别是什么?前者确实也可能引发一定的恐慌,但这种恐慌更多的是一种条件反射,只要威胁确实不存在,这种恐慌就会稍纵即逝;而现代信息技术却可以让谣言、误会或其他任何不准确的信息迅速地传播、无限地放大,因此,后者所引发的恐慌却是持久的,而且必然呈现出爆炸式的扩散。

 

社会学理论早就告诉我们:未知或不确定性是恐慌产生的重要来源。黔之虎起初害怕黔之驴,是因为它此前没有见过驴、对驴很不了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之所以让人恐惧,不是因为真有什么妖魔鬼怪,而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周遭都有些什么。就杞县的这起故障来说,“钴60”是一种比较神秘的物质,它本身就容易让人闻而生畏;而“不明真相”更是让恐惧的感觉加倍,因为人们不知道那家辐射厂里到底有没有发生泄漏,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处于泄漏的范围之内……因此,通常情况下,公开信息是消除恐慌的最佳选择。

 

当然,如果能把故障完全封闭起来,丝毫不让外界察觉,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也不会产生任何恐慌。但问题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卡源故障还招来了消防车,群众也都知道辐射厂使用放射源——人们明明知道厂里“出事了”,却不知道出了多大的事儿,这怎能不让人担心呢?

 

“不公开”的一个多月里,传言四处传播,恐慌与日俱增;“公开”后只几天,舆论马上转变,恐慌旋即消失。杞县的“钴60泄漏事件”再一次生动地证明:“捂盖子”是最大的“恐慌源”。而开封市的“被动”公开也说明,一些地方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做内部工作”,却不擅于“做外部工作”,很多部门和干部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及时公开信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希望其他地方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都能以此为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