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成了自夸的“王婆”?

标签:
意见领袖新闻评论写作技巧文化 |
分类: 杂文时评 |
拙著《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几天后就要面世了。该书中的文章是从开博三年来的近千篇文章中挑选并加以自我点评的。“丑媳妇总得见公婆面”,虽然我心怀忐忑,但还是不得不面对大家。网友们如果拍砖,我只能引颈就砸;如果大家愿意排场,我当然求之不得。下面是我为本书写的后记以及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先生为拙著写的序文——
后记
贺雄飞先生是著名的民间编辑出版家,也是我的老朋友。他每一次来郑州,我都要陪他吃顿饭什么的。不过,我从来没有尽过地主之谊。他总是说:“有老板朋友们请客,你来陪陪就行了。”既然如此,我也就不硬充好汉了。
去年年底,他在河南大学演讲后又来到了郑州。我照例蹭饭,边吃边闲聊。席间,聊到了博客。他问我:“你的博客访问量大不大呀?”我答道:“加起来有2000多万吧。”他一听,挺吃惊:“有那么多啊?”“跟明星八卦类博客相比并不算太多,但在时事类博客中可以排前几名”,我说,“四大门户网站的博客都很抬举我,经常把我的文章推上首页。”他一听,来了兴趣。过了一会儿,他问我:“你的博客中能不能挑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文章?给你出一本书怎么样?”我说,“咳,我的那些文章都是时评,易碎品,今天发表可能明天就过时了,谁愿意买这样的书呀?”他说,“那也不一定。你可以在每篇文章后面写一段话,讲讲咋写新闻评论,这样,时效性就不是问题了,文章除了本身的价值,还有了附加值……”“那有什么好说的?写文章的事儿,可以意会难以言传啊!”我有打无地应道,也没有太当真,心想,他可能也就是随口说说而已。过了一会儿,他又提起这档子事儿。“我可不想让你赔钱啊!”我直言不讳。但他马上说:“不会的!你放心吧!全国高校有那么多新闻系的大学生,还有那么多热衷于写博客的网友,其中肯定有很多人需要这方面的经验!”雄飞的这番话,我倒是深有感受——生活中,网络上,确实经常有人向我请教写作的经验。在坐上回北京的火车后,雄飞又给我发来了短信,嘱我好好想想这件事儿。
可是,怎么写呢?对我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在写作上,我一直都只是实践者,而从来都不是理论家。我并不是新闻科班出身,既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评论写作方面的理论,也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理论总结。平时写作,主要是“跟着感觉走”,自己觉得怎么能把道理说清楚就怎么写。至于为什么那样写,却从来没有想过,也不觉得有什么定法。虽然此前也曾在郑州大学等几所高校搞过讲座,但那都是漫谈式的,浮光掠影。我把这样的困惑告诉了雄飞,他说,“你就把写作时的真实想法写出来就行了,即我为什么要这样写而没有那么写。越细致越好……”我一想,也是——系统的新闻评论理论,大学教科书已经讲得很完备了,我不可能比理论家们讲得更好,大学生或初学者们也不需要。
在心理上,也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障碍,那就是写作“心得”必然建立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基础上。我当然知道“文章是自己的好”,但我从来都没有认为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跟别人讲自己的文章写得如何如何好,岂不难为情?不过,我确实是新一轮“时评热”的“先驱者”。十几年前,当我开始写作新闻评论的时候,还没有几家媒体开设这样的栏目,全国写作时评的作者也寥寥无几。十几年的写作实践,没有积累一些“经验”,也是不可能的。教材书上的理论确实很系统,但那些理论往往比较抽象,甚至与实践脱节。我以写作者的亲身感受,结合具体的文章,从细节入手……我的“边边角角”是不是正好可以弥补“理论大厦”的不足呢?我样一想,我也就有了一定的信心。当然,最终让我鼓足勇气的还是几大门户网站的“抬举”以及众多网友的“错爱”——既然拙文能经常出现在几家网站的首页上,说明它们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既然有那么多网友给予了那么多的肯定,说明它们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认可。
我终于下决心试一试。再读自己的旧作,回想当时的情境,重理写作的思路……老实说,每篇文章后面的这四五百字,比写评论原作的1000多字难得多。当六七万字的“写作心得”最终出炉时,连我自己都有点吃惊。说到这里,我不能不感谢雄飞——如果不是他的“命题”,我肯定不会接受这样的“挑战”,也就不可能发掘出自己的“潜能”。
当然,我必须特别感谢孟波、吴德强、赵牧、李方等四位师友。正是他们及其麾下兄弟的“抬举”,使我有了编写此书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他们热情洋溢的序言,更是为这本浅薄的小书增添了光彩。
大林让我想起庞中华
新浪网副总编辑 孟波
想起大林,我常常想起一个人-------著名硬笔书法家庞中华。看到大林这本《“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我自然想到了庞中华先生印数逾千万的《谈谈学写钢笔字》。
仔细想来,大林和庞中华还真是有若干相同甚至巧合之处。我想他们两个最大的共同之处,莫过于他们在各自的专业内巨大的影响了。在硬笔书法界,庞中华有很多粉丝;在时评界,大林也有很多粉丝。
庞中华粉丝众多,因为字写的帅。同样,大林兄有众多拥趸,也不仅仅是大林长得帅,而是时评写得帅。
但是,这个“帅”字需要稍作一下解释。“帅”指的是漂亮、舒服、规范、标准。就是说,大林的时评就像庞中华的钢笔字一样,漂亮、舒服、规范、标准,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普适性、可操作性、可复制性。
庞中华的钢笔字风靡了二十年,至今每年畅销百万本,影响了两代中国人的书写。庞中华有一句口号,叫作“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写漂漂亮亮中国字”,应该说庞中华基本达到了。一个人的字写好了,很不容易,但是如果能够影响带动更多的人都把字写好,那就功莫大焉。大林兄呢,他应该是1990年代中国最早一批写时评的人,他的时评,写的非常漂亮,规范和高效,这三点把时评作为新闻体裁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时评像庞中华的字一样,风靡全国各地,覆盖各类媒体。有时,我作为同行不免有些“忌妒”。但是,分析一下,还是有原因的,那就是他的时评规范性、普适性适合了各级各类媒体和读者的需求。
就像我从来不认为庞中华是大师、不认为庞中华的字是书法中的极品一样,我也不认为大林是时事评论界的大师、不认为大林的文是时评中的极品。但是,我依然认为庞中华对中国书法贡献巨大,我依然认为,大林如果有意从事时评写作普及活动的话,一定会吸引更多粉丝。
千里遗迹易寻,高风半步难求。相信《“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会备受欢迎。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几乎就是一本《中国时评写作规范和秘笈》了。相信那些刚从事时评写作的朋友,一定会如获至宝。
目前,高校新闻系出了不少新闻评论写作的教材,至少从我这个学新闻的人看来,目前还没发现有几本教材能够超过这本的。原因何在,要么是这些教材的作者从来不写评论,要么就是作者没有从事新闻。因此,理论归纳是苍白的,选取个案也是陈旧的。
有同行说,大林兄就是为时评而生的。此言差矣,大林一开始要立志当书法家的,只是后来阴差阳错,才成为时评家的。他很早就出版字帖,他的篆刻也颇得一些专家朋友认可。从这一点看,大林和庞中华的确很像。当然,更为巧合的是,大林的家乡是河南信阳,而庞中华也是从河南信阳崛起的。因此,希望大林这本书能像庞中华字帖普及书法一样普及时评。普及书法能够改变国人书写,而普及时评则可以改变国人思考。
(注:拙著出版后,将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各大城市的书店都会有售,当当网等网上书店应该也能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