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涨价潮伴随高库存”说怪也不怪

(2009-05-20 00:38:12)
标签:

楼市

供求关系

房产

分类: 杂文时评

“涨价潮伴随高库存”说怪也不怪
盛大林

 

一边是库存压力依然很大,另一边却是企业频频提价;一边是商品住宅的热销,另一边却是退房事件频发;一边是消费者购房信心有所恢复,另一边却是开发企业投资信心依然不足;一边是中国社科院隆重推出房地产蓝皮书,另一边却是院内专家站出来公开反对……“真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样,楼市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最近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都表达了相同观点,媒体也纷纷把楼市近期的表现称为“怪现象”。(据5月19日《经济参考报》)

 

“看不懂”、“怪现象”,无非都是说那一对对矛盾是无法解释或不符合逻辑的。真的是这样吗?我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上述那些看似矛盾的所谓“怪现象”其实并不奇怪,至少是可以解释得通的。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市场价格主要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供不应求会导致涨价,供过于求会带来降价。但准确地判断供求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就拿目前的楼市来说,它是“供大于求”还是“供小于求”?肯定会有很多人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供大于求了,商品房都库存那么多了!其实,商品库存多并不一定意味着供应大于需求,判断这个问题必须“两边看”——供应有“库存”,需求难道没有“库存”吗?如果商品房的需求“库存”也很多甚至比供应的库存还要多,你能说“供大于求”吗?一年多的楼市僵局积累了很多持币待购的潜在消费者,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在不断地向这座“水库”注水……商品房的库存量是可以统计的,而潜在的消费需求量却是无法统计的。对此,所有人都只能根据感觉进行估计,而人们的感觉总是千差万别的。开发商数以万计,其中有一部分作出“供不应求”的估计,不也是正常的吗?

 

在很大程度上,市场营销就是一场心理战,“买涨不买跌”则是这种心理战的集中体现。涨价也好,雇人假排队、伪造销售记录也罢,无非都是想借此影响潜在消费者的心理及其预期。而成交量回升的时候,当然是营造“追涨”预期的可能时机。当然,这样做是有风险的——成,则可进入“追涨”的通道;败,则会伤害刚刚开始恢复的市场人气。不过,在市场博弈中,试探和冒险有时是必须的,因为机遇往往是在风险中诞生。眼下,一些开发商的“悍然”涨价应该就是一种“试探”,至于成败,市场正在检验中。由于货币政策转向宽松,开发商的资金链危机得到了大大缓解。因此,虽然“唱衰”的人似乎占多数,但也不能排除“扭转”的可能性。

 

楼市迎来“小阳春”,但宏观经济形势仍然严峻。有人说中国楼市已经度过了寒冬,有人说宏观经济不回暖楼市不可能一枝独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开发商有涨价的,也有降价的,消费者有出手的,也有继续观望的,双方都在迷茫中徘徊。不买担心再涨价,买了可能又后悔;犹犹豫豫,摇摇摆摆,进进退退,欲买还休……在这样集体迷茫的时期,“楼市热销”与“高退房率”并存,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销售形势扑朔迷离,生产应该如何安排?虽然消费者购房的信心有所恢复,但库存的商品房还可以卖上两三年。既然形势尚不明朗,而且仓库堆得满满的,暂时不扩大投资当然是明智的选择。至于中国社科院的“后院起火”,不也是“迷乱”时期判断无法“统一”的体现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业内人士们“看不懂”当前的楼市甚至称之为“怪现象”,大概就是因为他们身居“业内”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