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人的“动机”需要调查吗?
(2008-10-15 00:08:53)
标签:
金仁淑杨帆抄袭学术腐败举报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评 |
举报人的“动机”需要调查吗?
盛大林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举报同校教授金仁淑抄袭,结果双双被学校停职。杨帆追问停职原因,得到的答复是,他对学校声誉产生损害,违反师德和公共道德。政法大学宣传部长刘长敏表示,金仁淑的停职与涉嫌剽窃有关,杨帆不存在剽窃问题,但他的举报动机、师德,以及举报行为是否掺杂着个人利益尚待学校进一步调查。(据10月14日《京华时报》)
杨帆是一个非常自负而且极有个性的经济学家。在学术界,他也是有名的“炮筒子”。喜欢出出风头、常以“最牛”自居……他可以在学术研讨会上谩骂其他专家学者,甚至跟不愿意听他讲课的女学生扭打在一起,因此,他也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新闻人物。坦率地说,我一直不喜欢杨帆这个人。从他一贯的作派判断,我也怀疑他此次举报的“动机不纯”。不过,政法大学拿“动机”来说事儿,我却大大地不赞成。
更重要的是,即使查清了“动机”,又有什么用处?难道杨帆的举报行为“动机不纯”甚至“掺杂着个人利益”,就可以姑息金仁淑,甚至惩罚杨帆吗?
政法大学称杨帆“对学校声誉产生损害”,不知所指者何。此次抄袭事件的确损害了政法大学的声誉,但损害学校声誉的是抄袭者,而不是举报者。至于“违反师德和公共道德”,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难道举报成了“不道德”之事吗?
举报是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的重要渠道。不管“动机”如何,只要行为不违法,就应该受到鼓励和保护。目前的事实告诉人们,杨帆的举报行为完全是正当的。即使查明他举报的“动机不纯”,也不应该让他“停职反省”,更何况还没有查清他的“动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