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入标”,甚至不能“治标”!
(2008-09-22 00:13:07)
标签:
三鹿三聚氰胺国家标准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评 |
三聚氰胺“入标”,甚至不能“治标”!
盛大林
据专家透露,国家标准委正在组织制订检测方法国家标准,即食品中三聚氰胺测定方法。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将对三聚氰胺的检测纳入到新的标准中,以确保新产品的质量合格。专家称:“我们的检测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能够准确、快速地测出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据9月21日《新京报》)
直到“结石婴儿”频频出现而且“三鹿”奶粉成为最大的怀疑对象之后,“三鹿”集团仍然公开宣称它们的产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甘肃等地的质检部门也表示三鹿奶粉经检验合格,但此后不久国家权威部门就证实三鹿奶粉被检测出三聚氰胺。含“毒”的奶粉为什么会“合格”呢?后来,经质检等部门解释,人们才明白:由于食品中根本就不允许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所以奶粉等食品的国家质量标准中根本就没有关于三聚氰胺的具体规定,因此完全依照“国家标准”而进行的质量检测中压根儿没有这一项。这被视为国家标准中的一大“漏洞”,而相关部门准备将三聚氰胺纳入国家标准显然就是对此作出的回应。然而,我对这一回应却充满疑惑——
检测三聚氰胺需要“国家标准”吗?目前食品的国家标准,基本上是一种“营养标准”,即关于各种营养成分的标准,比如蛋白质不能低于多少、钙含量不能低于多少,等等;而禁止添加的有毒有害物质则一般没有制定标准。也就是说,国家标准中只规定那些“必须有”的成分要达到多少,却没有规定“不能有”的成分应该多少。实际上,这也无须规定,因为它必须是“0”,而“0”本身就是一个标准——如果国家标准中规定三聚氰胺的含量,那岂不是说食品中可以含有三聚氰胺吗?
想到这里,我才注意到,正在制订的关于食品中的三聚氰胺的国家标准只是关于“检测方法”的,而不是关于“成分含量”的。可是,检测方法需要标准吗?现代科技非常发达,要检测出食品中有没有什么物质可能有多种方法,而且更先进的检测方法也会不断的出现,何必去规定一个“标准姿式”呢?而且,各地各职能部门的检测仪器也可能不一样,如果现有的设备不适合“标准”的检测方法,怎么办呢?
再者,针对一种有毒物质制订一种检测方法标准也有“头痛医痛,脚痛医脚”之嫌。据专家介绍,食品中不能添加的物质远比能添加的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有上亿种之多,难道要制订上亿个检测方法标准吗?有了三聚氰胺检测方法标准,是不是还要制订氢化钾检测方法标准呢?
其实,众多奶粉中的三聚氰胺之所以长期未被发现,并不是因为国家标准中存在“空白”,也不是因为检测方法不“标准”,而是因为各质监部门只检测有益物质,不检测有害物质,甚至各个方面都是“免检”的。正如那位专家所说,我国的“检测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只要进行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肯定能发现问题。
当然,由于有毒有害物质太多,对每种食品都进行有害物质“彻查”确实不现实。那么,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食品中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呢?在监管环节,有三个方面最重要:一,重点监控。特别“关照”那些危害严重而且污染或添加可能性比较大的有毒有害物质,比如三聚氰胺。二,快速发应。一旦发现含毒的可能,立即检测并迅速采取措施。其实,早有几年前就有人怀疑某些奶粉中可能被添加三聚氰胺,因为加了它可以“增加”蛋白质含量,但有关部门没有任何反应,直至酿成大祸。三,严厉问责。对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人严惩不贷。
由此可见,三聚氰胺“入标”只是一个“讨巧”之举。看起来,它仿佛是在填补国家标准中的“空白”;实际上,它不仅不能治本,甚至连“治标”的功效都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