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大师也不能“歪解”大师
(2008-09-20 10:07:18)
标签:
余秋雨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评 |
余秋雨大师也不能“歪解”大师
盛大林
9月10日,时值教师节,由上海市教委设立在上海戏剧学院的“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余秋雨在挂牌仪式的发言中称,他曾作过几次努力,希望删去“大师”这两个字,但没有成功。他说:“这是上海市教委的一种架构性的设计,要改动有一定的难度。后来我想,比‘大’字等级更高的是比‘老’字,一个人先成‘大人’才能成为‘老人’,那么,既然我已经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师’也可以吧。”(据9月14日《西安晚报》)
余秋雨是否称得上“大师”?这肯定莫衷一是。实际上,网上已经吵成一片了。但按照余秋雨对“大师”这个概念的诠释,他当“大师”不仅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有点屈尊了——“老师”比“大师”的等级更高,而他当“老师”都大半辈子了,如今再当“大师”那是就低不就高啊!
可是,“老师”真的比“大师”等级更高吗?“大师”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般来说,“老师”是一种职业身份。而“大师”呢,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有很高成就的学者或艺术家的尊称”,这是一种才力评价。也就是说,“大师”与“老师”是两个完全不同类的概念,根本没有可比性。说“老师”比“大师”等级高就像是说牛比马更高级一样荒唐。
余还拿“大人”与“老人”作比。可这两个词中的“大”和“老”都是一种时间概念——人只要活着,都会变“大”最后变“老”。而“大师”和“老师”都与时间没有直接关系。稚儿可能当“老师”,耄耋未必成“大师”。世上的“老师”千千万万,而“大师”注定寥若晨星。当上大半辈子甚至终身从教的“老师”太多了,若按余秋雨的解释,那岂不是遍地皆“大师”吗?
啰里啰嗦这么多,在余秋雨大师面前实在是班门弄斧。要让余秋雨来解释这些概念,肯定比我说得更清楚。那么,余秋雨为什么要偷换概念并作“歪解”呢?无非是想为自己接纳“大师”这个桂冠找个台阶——报道称其“半推半就”,确实是很准确的。
“大师”是一个很崇高的桂冠。尤其是文化人,没有几个不是心向往之。当这个桂冠被戴在自己头上后,没有谁真想把它摘下来。因此,余秋雨“半推半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大师”的桂冠是别人戴上的,余秋雨其实完全可以不作辩解。余秋雨即使要作一下“谦谦君子”的文人姿态,也不必像现在这样假惺惺地把“大师”说得一文不值。如果他像季羡林那样,宣称自己根本不配什么“大师”、甚至“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那就可爱得多,公众也容易接受一些。
“大师”从来都不是自封的,也不是自己能够摘下来的。季羡林拒绝“大师”的桂冠,很多人仍然视其为大师;余秋雨接受了“大师”的称号,还会有很多人不以为然。在我的眼中,余秋雨当“大师”还是勉强够格的。我所不能接受的是他这种涉嫌侮辱大众智商的扭扭捏捏。概念的涵义都是约定俗成的,余秋雨虽为“大师”,也不能“歪解”“大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