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震孤儿“速配认亲”不妨一试

(2008-09-18 00:08:58)
标签:

速配认亲

红心基金会

杂谈

分类: 杂文时评

地震孤儿“速配认亲”不妨一试
盛大林


一边是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一边是痛失儿女的双亲,两个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合,如何?16日,湖南省洪战辉红心基金会相关人员来到成都,与四川省民政部门接洽并提交了这个方案。但四川省民政厅在详细阅读该方案后却表示:地震孤儿不适合这样高调的配对方式。“随着国家救助政策的落实,地震孤儿的基本生活是可以得到保障的。”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张力说,“如果高调地让他们去认亲,就等于在他们身上烙下了‘孤儿’的标记,造成心理阴影。”(据9月17日四川新闻网)

 

四川大地震造成的巨大伤亡使很多幸存者成了孤儿、孤老或失子双亲。震后抢险救援结束,这些人也就成了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最关心的对象。洪战辉红心基金会不仅有意资助这些孤儿和失子双亲,而且提出了很有创意的方案。然而他们也许没有想到,四川省民政部门竟然回绝了这项建议。

 

“随着国家救助政策的落实,地震孤儿的基本生活是可以得到保障的。”张副厅长的这个说法并不能成为否决“速配认亲”的理由。国家能够保障地震孤儿的“基本生活”当然好,但如果能在保障孤儿“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提高生活质量岂不更好?更重要的是,孤儿和失子双亲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而且需要基本的精神生活,而那种天伦之乐是政府无法提供的。如果孤儿和失子双亲能够自愿地结合在一起,岂不是一举两得?

 

“如果高调地让他们去认亲,就等于在他们身上烙下了‘孤儿’的标记……”这个说法也失之偏颇。的确,“认亲”的前提是确认“孤儿”的身份,但双向结合的目的正是为了消除这个身份。“孤儿”并没有烙在谁的身上,它是完全可以消除的。不去“认亲”,虽然没人强调他是孤儿,但他们事实上就是孤儿;“认亲”结合,虽然他们一度被强化孤儿的身份,但组成完整的家庭后他们就不再是孤儿。这就好比治病必须让患者自己病了一样——不能因为担心他们知道自己是病人就讳疾忌医。

 

当然,“高调”确实是不合适的。天伦之乐是一种宁静之乐,而众目的关注会干扰甚至打破家庭应有的宁静和温馨,社会的期待也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客观上也相当于是在“提醒”他们组成的不是普通的家庭,使两代人都忘不掉过去的伤痛。

 

此外,“速配”也不可取。曾几何时,“玫瑰之约”之类的“婚姻速配”曾风靡荧屏,很多青年男女在一两个小时之内就订下终身,但其中的大多数后来不欢而散。之所以聚也匆匆散也匆匆,主要是因为之前缺乏了解、没有感情基础。婚姻“速配”不行,家庭“速配”也不行。

 

不过,红心基金会方案所提供的思路还是可取的。“高调速配”虽然不行,“低调牵线”未尝不可。比如,民政部门不妨像那个方案所建议的那样组织一些孤儿和失子双亲的联谊会,为他们提供交流和互相倾诉的机会,但这些活动应该在看似不经意间完成,不要把它说成是“认亲会”,媒体也不要采访宣传。如果没人提出“认亲”的要求,还则罢了;要是有人提出的,民政部门当然成人之美——何乐而不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