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也应该淡看“金牌第一”
(2008-08-16 01:22:44)
标签:
北京奥运会金牌数体育 |
分类: 杂文时评 |
中国人也应该淡看“金牌第一”
盛大林
截至8月15日,北京奥运会奖牌榜上中国队以26枚金牌雄居榜首,列第二位的美国队只有14枚金牌。《今日美国报》预测,中国将得到51枚金牌,而美国则只能获得43枚。一项民意测验表明,超过一半的美国体育迷并不介意中国的金牌数超过美国。相比之下,中国对金牌榜首位的热情要狂热得多。(据8月15日《环球时报》)
北京奥运会的赛程还不到一半,美国拥有绝对优势的田径项目才刚刚开始,现在就说中国将获得金牌第一为时尚早。不过,中国代表团的夺金势头确实比较强劲,最终登上金牌榜王座的可能性确实很大。还有不到10天的时间,谜底就将揭晓。假如中国真能荣登王座,我们中国人应该如何面对这一历史性的突破呢?
欢欣鼓舞是理所当然的,举国庆祝也未尝不可。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这样的成绩是在“主场优势”下获得的。由于是主场,中国运动员更加适应赛场的气候、气氛、环境等;由于是主场,中国代表团的规模超过历届,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夺冠的几率……在各类各届运动会上,东道主成绩比较突出是普遍的现象。以东道主的身份能够获得“金牌第一”,非东道主的时候可能又要回到老二老三的位置。
这样的成绩是在“举国体制”下取得的。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竞技体育实行的是俱乐部制,日常训练及其投入都是由民间操持;而我国的竞技体育实行的则是举国体制,所有的项目及其训练都是由政府举全国之力一手包办的。相对于俱乐部制,举国体制有一些明显的优势,比如经费有保障,同是有利于竞技项目的全面发展。就拿中国夺金最多的举重、跳水等不可能在民间普及的项目来说,如果没有政府的专门组织,是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的。
更重要的是,“金牌第一”的意义是有限的。奥运金牌最多,不等于国家实力最强,甚至不等于国民体质最强。在奥运金牌榜上,日、英、法、德等发达国家的金牌都不太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的科技、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实力都不强;中国的金牌数量第一或者名列前茅,也不意味着中国的综合国力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冷战时代,苏联曾和美国在几届奥运会上展开激烈的争夺,也曾取得“金牌第一”的辉煌战绩,但这并不能掩盖国力的虚弱,也未能阻止国家的解体。因此,绝不能把简单地把“金牌第一”与“民族崛起”联系在一起。
其实,如何看待“金牌第一”也能折射出一个国家及其国民的气度和自信力。美国人之所以能对失去“金牌第一”淡然处之,肯定与“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有关。是的,美国在各个领域拥有的“第一”实在太多了,偶尔或暂时失去一个“第一”确实不算什么。这种“淡看”展现出的既是“大国”的胸怀,更是“强国”的自信。
“金牌第一”固然可喜,但也不必看得太重。我们理应把体育成绩当成民族精神的振奋剂,借“金牌第一”创造出更多的“第一”。当我们也能像美国人那样淡看“金牌第一”的时候,中华之崛起可能才真正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