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不“转型”,谈何“自主性”?

(2008-05-06 01:20:38)
标签:

高校

股份制改造

自主权

教育

大学不“转型”,谈何“自主性”?
盛大林

 

在北大校庆所举行的“校长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对当前“大学围着市场转”的思想提出尖锐批评。他说:“有人提出高等教育要产业化、市场化,个别人还呼吁中国大学私有化,彻底实现所谓转型”,“这种认识不顾高等教育本质的属性,不顾大学的天然本职的使命,把大学当成了市场经济的附庸”。他还表示,有些大学教师成了某些特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学术大师难以出现,“这与市场侵蚀大学的自主性有很大关系”。(据5月5日《新京报》)

 

在当今的中国高校中,人大校长纪宝成和科大校长朱清时是最“敢言”的两位。而且,他们每次“发炮”,一般都能击中要害。就此次而言,纪校长对“有些大学教师成为利益集团代言人”等现象的批评又是引来了满堂彩。不过,纪校长的有些言论还是值得商榷的。

 

先说高校的“转型”问题。近年来,确实不断有人提出,政府应该逐步退出高教领域,把高等教育主要交给市场。在近年的全国“两会”上也有人大代表建议:应该明晰高校的产权,对公办大学进行股份制改造。这大概就是纪校长所批评的“大学私有化”。在目前的中国,“私有化”仍然是一个偏贬义的词语,大多数人仍然难以接受。国企的股份制改造之所以被称为“改制”而不说“私有化”,主要就是这个原因。虽然说法有变通,但实质却是不可否认的。既然国有企业可以“改制”,公办大学为何就不能“转型”呢?

 

纪校长说高教应该转型的认识“不顾高等教育本质的属性,不顾大学的天然本职的使命”。可是,高校的“本质属性”和“天然使命”都是什么?世界一流的大学基本上都是私立的,难道说哈佛、耶鲁等大学都不具有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都脱离了大学的“天然使命”吗?

 

从“这与市场侵蚀大学的自主性有很大关系”中可以看出,纪校长最不满的其实是高校没有自主性。其所谓“本质属性”大抵也意在于此。事实上,在谈到高校与政府的关系时,他的言辞更加激烈:“现在政府对大学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依然比较普遍。有人甚至把大学当成了一个政府机关的附属物,当成了工厂的一个车间来进行指挥。”“各种工程把大学管得越来越紧,很多行政评估、行政审批、行政审查。有的并没必要。大学成天在评估、评审、检查中过日子,自主性受到干扰。”一是市场“侵蚀”,一是行政“干扰”,哪一样对自主性的影响更甚?很显然,前者软,后者硬;前者可以抵制,后者不可抗拒。

 

的确,行政干预对高校自主性的伤害太大了。可是,政府没有干预的权力吗?不是的。公办大学就是政府投资兴办的,政府就是公办大学的“老板”。其实,就连纪校长也承认,“政府对大学进行管理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政府应该管到什么程度?能让公办大学“自主”吗?公办大学的管理者都只是代理人,而且都还是“过客”型的,在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谁能保证他们一心为公、没有私心?假如校长们把公办的大学当成了自家的私塾,肆意拿公共资源谋取私利,怎么办?在腐败无孔不入的今天,那种“崽卖爷田不心疼”的事情难道不是很容易发生吗?

 

高校需要办学自主权,企业更需要经营自主权。几十年来,我国就一直在搞“政企分开”,但至今没有哪一个国有企业真正实现了这一目标。为什么?因为“老板”不应该也不可能在他认为该管的时候袖手旁观。再者,经理人又不是所有者——既然不是“主人”,你又凭什么“作主”?国有企业如此,公办高校也是如此。因此,公办大学根本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充分的自主权。

 

“大学围着市场转”当然不行,“大学围着政府转”更难办好。公办高校要实现自主性,就必须像国企改制那样进行“转型”。纪校长一方面想要“自主性”,一方面又反对“市场化”,这其实是自相矛盾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