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压岁钱工资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评 |
盛大林
按去年的“价码”给女儿发压岁钱,却被女儿退了回来,理由是:压岁钱未与GDP同步。女儿在退回500元的红包时笑着说:“老爸,去年中国GDP的增长是11%哟,你就算不多给,至少也要与GDP同步吧!”父亲说:“国家GDP不等于家庭GDP呀!况且去年的CPI涨幅也超过了5%啊。”女儿又说:“我也是CPI的承担者啊。”七天之后(即正月初七),父亲在加码的情况下才把压岁钱发下去;不料,女儿又提出要50元的滞纳金。(据2月14日《武汉晚报》)
这是刚刚发生在武汉的一件趣事。父女之间的博弈虽然不能太当真,但半真半假的“较量”中却也蕴含着真实的道理。
应该说,女儿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国家GDP涨了,物价(CPI)也涨了,压岁钱当然也应该水涨船高。想当年,压岁钱往往只有几十甚至几块钱,现在都到几百甚至数千元了,这不就是“步步高”的结果吗?不过,父亲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国家的GDP虽然涨了,但家庭的GDP(所指应为“家庭总收入”)并没有涨,而且货币在贬值,也就是说,家庭的收支状况比往年更紧张,既然如此,家庭的各项支出(包括压岁钱)只能压缩,至少不能增长。
父说父有理,女说女有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很显然,问题出在“家庭GDP没有涨”上——如果家庭GDP随着国家GDP同步增长,那么压岁钱与家庭GDP同步增长也就顺理成章了。
是啊,家庭GDP没有与国家GDP同步增长。2006年,上海市总工会对250家企业一线从业人员进行的调查显示,50.6%的职工在近3年内没有加过工资,最长的6年来分文未加。前不久发布的《2007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蓝皮书显示:2007年,中国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中国企业利润总额已经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但,企业利润的增长一部分原因来自成本超常压缩,其中,劳动者报酬的减少是重要方面。尤其是去年以来,CPI不断攀高,本来就不高的工资增长几乎被抵销。因此,呼吁加快工资增长的声音,正在从各方逐渐汇聚。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年报告会”上,发言者一句“工资应该涨,也有空间涨,涨了也会好”,激起了在场上千人的掌声。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本性。每个老板都想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因此,指望老板们自觉自愿地提高工资是不现实的。那么,怎么办?一方面,国家要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另一方面,职工也要勇于与用人单位博弈。
为了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工资的正常增长,国家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以及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指导线。但是,本为“底线”的最低工资标准往往成为“标准工资”,所谓“工资增长指导线”也因为标准偏低、弹性过大(很多地方的“指导线”下限标准在3%左右)且无强制性,无从发挥真正的作用。同时,工会也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职工的博弈勇气和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虽然在资方市场中,劳方处于绝对的弱势,但如果大家都像武汉的这个女儿一样“据理力争”而且共同发声,还是具有一定的谈判能力。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农民工已经开始这样做。据2月14日《东方今报》报道,在郑州年后的劳务市场中,求职的农民工们普遍提高了自己的要价。
过年给孩子压岁钱只是一种习俗,给多少甚至给不给都没有定规,与公平公正更没有干系。而工资却是一种劳动报酬,它不仅必须支付,而且理应体现公平的原则。如果压岁钱都要与GDP同步增长,那么工资不是更应该与GDP保持同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