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收编“收卖佬”:从“市场”回到“计划”

(2007-08-06 00:27:23)
标签:

时事评论

花都区

收卖佬

废品收购

收编

分类: 杂文时评
 

收编“收卖佬”:从“市场”回到“计划”
盛大林

 

统一培训、统一着装、统一编号、统一工具、统一标识……作为广州的试点,花都区在2005年开始收编“收卖佬”(废品收购人员)。根据规定,被收编的“收卖佬”每月要向供销社交纳30元管理费,而收编时工具车改造、服装等需要一次性缴纳250元;每名在编的收卖人员都有划定的区域,而且挂靠固定的废品收购站。一年多来,已有千余名“收买佬”变身“正规军”,占全区流动“收买佬”的一半。而全市数万名“收卖佬”都将逐步被收编管理。(据8月5日《信息时报》

 

管理更方便了,看上去美多了,而且创造出一条“创收”的渠道……对政府主管部门来说,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儿。但全面地权衡这件事,却让人觉得这件“好事”的坏处实在太多。

 

一,收卖废品的入行难了。废品收购本来是一个零门槛的行业,投入很小,也不需要经过各种审批。对下岗失业人员或暂时找不到工作的人来说,这是一种随时可以上岗的行业。很多赤贫者或流落他乡者就是靠收废品而填饱肚子或渡过难关的。而实行“持证上岗”之后,一下子有了好几道门槛:首先,要交进门费。二三百元确实不算是个大数目,但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甚至温饱都成问题的“收卖佬”来说,可能就是一只不小的“拦路虎”。而且,这二三百元还只是“收编”初期的收费标准,等“一统天下”之后,谁敢保证收费标准不会提高?谁又敢保证不会增加新的名目?其次,必须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批。体面的老板都会遭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对于被迫卖废品的破衣烂衫者来说,就更不用说了。更何况整个市场已经被“瓜分”完毕,“一个萝卜一个坑”,哪还有“地盘”接纳新人呢?一个天然的具有“自我救济”功能的行业将不复存在。

 

二,居民的废品不好卖了。收编划片之前,收卖废品是有竞争的。卖废品的居民可以讨价还价、“货比三家”,尽量卖个好价钱。但整编划片之后不行了,因为每块地方都被某个“收卖佬”垄断了,居民要卖废品必须卖给某一个人,没有了选择也就没有了还价的余地。即使每片固定了几个人,这几人也很容易形成同盟。更重要的是,即使是贱卖也不一定能随时处理掉废品。以前,可能有很多“收卖佬”时不时地主动找上门来;以后,几个电话也未必能请来那一个法定的“收卖佬”——因为他是垄断者,不用担心别人抢他的生意。如果废品得不到及时的收卖,进而就会影响到市容。

 

报道没有说明收编的理由,但从主管部门自鸣得意的“效果”来看,无非是想“整齐”、“规范”。这种思路,与前不久兰州市“统一冷饮摊点”完全相同。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马路边的各种门店及其招牌都应该由政府收编并统一,甚至连街头拾荒者也应该整编,因为他们比“收卖佬”更邋遢、更影响市容,也更难管理。

 

本来是市场经济,却要回到计划经济。这既是懒政的表现,也难逃趋利的嫌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