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王旭明曹林新闻发言人 |
分类: 杂文时评 |
今天,我特别佩服两个人:一个是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一个是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
佩服曹林,是因为他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专栏文章中,竟然批评了自己报社的主管部门。他在这篇题为《权力通吃下,陪舞的不仅是女教师》的文章中写道:“像我这样的有点儿话语权的评论员应该有点儿尊严吧,可一点也没有,前段时间某部门给本部门派了一个宣传某典型精神的活儿,我们觉得时间太紧,问能不能宽限几天,向交代任务的部门请示时该部门回应:不行,周一稿件就得见报,这个典型奄奄一息了,得让他死之前看到报道和评论——瞧,有点儿职业尊严吗?咱还不是一个活脱脱的陪舞者!”作者写明是“中国青年报评论员”,能向中国青年报“交代任务”的会是什么“某部门”?这不是明摆着吗?端着人家的饭碗,却对人家的“权力通吃”提出质疑,甚至把它们与滥权搂色的教育局长相提并论——曹林这小子,有种!
佩服王旭明,是因为他今天以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评论,就媒体对他的批评进行了反批评。他的这种“毫不退让”的姿态和“毫不客气”的风格,实在让人佩服。不过,这不是“找骂”吗?欲知详情,下有专文——
王旭明是新闻发言人的“榜样”
盛大林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是目前中国最有知名度的新闻发言人之一。之所以声名远播,是因为他时常“语出惊人”,而且敢于与新闻记者“针锋相对”,甚至于直接“教训”记者。数月前,一句“媒体无知论”成为众矢之的而让他声名突起;几天前,“教育部不提倡社会各界资助困难学生”的发言又使他成为舆论讨伐的对象,名气再次大涨。“新闻发言人”成了“新闻人物”,本身就是个“新闻”。
打开7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我发现了一篇署名王旭明的文章。再一细看,正是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所作。在这篇题为《断章取义的批评是真正的无知》的文章中,王旭明先生以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就舆论对他的批评进行了正面的回应。他认为“媒体无知论”和“教育部不提倡社会各界资助困难学生”都是记者断章取义的结果,他的原话不是这样说的——而“真正的无知”之说则表现出了他“毫不退让”的姿态,也延续了他“毫不客气”的风格。
断章取义确实是记者常犯的毛病。媒体对王旭明发言的归纳和总结确实不太准确。比如所谓“媒体无知论”实属以偏概全。而他对“教育部不提倡社会资助困难学生”的辩护却难以服人。其实,媒体上更多的说法是“教育部不提倡媒体呼吁社会资助困难学生”。很显然,这两种说法是有区别的。对照王旭明先生所说的“原文”(我们特别不提倡我们的媒体在未来的几个月之内,突然写出一个困难大学生前面吊着牌子,上面写着“我考上了某某学校,我没有办法上学“,然后呼吁社会捐助。我相信这样的事情是真的,全国几百万,几千万大学生当中,这样的事可能有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都不以为怪。关键是无论是我们的大学生,还是我们的媒体,要以宣传主流、宣传国家政策为己任。发生这样的问题要积极促进,给他们解决,而不是炒作),我认为,媒体的归纳不算离谱。
不过,我还是要向王旭明先生表示敬意——这当然不是因为他的辩解精彩,而是因为他的辩解方式。新闻发言人以职业身份发表文章“以正视听”,王旭明的这一举动让人“耳目一新”。
由于种种原因,媒体或记者的“歪曲”确实是难免的。相信很多新闻发言人或新闻人物都被曲解过。怎么办呢?有的人置若罔闻,有的人牢骚满腹,有的人痛斥媒体,有的人躲避记者……而王旭明却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方式,那就是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口头表达确实有很大的局限性,遇到复杂的问题或者讲究辩证的时候,用嘴往往很难“说”清楚,而且容易被断章取义。记者或评论家不是撰文批评我吗?那好,我也写文章——置若罔闻未免失之傲慢,牢骚满腹无助于消除误解,痛斥媒体可能会激化矛盾,回避问题则有不称职之嫌。而以文对文,不仅形式更公平、态度更积极,而且可以把道理讲得更明白。作为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此举是需要勇气、值得称道的。
新闻发言人,既要会“说”,还要会“写”。当“说”不清楚的时候,就用“写”来弥补。在这一点上,新闻发言人都应该向王旭明学习。当然,写的文章不一定发表在报刊上,也可以发布在部门的网站或者自己的博客上。
链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7/06/content_1816826.htm
http://news.sina.com.cn/pl/2007-07-06/0827133882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