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索捐”呼唤健康的慈善文化

(2007-05-10 01:08:14)
标签:

邵建波

慈善事业

慈善文化

慈善狂人

分类: 杂文时评
 

“索捐”呼唤健康的慈善文化
盛大林

 

南京“慈善狂人”邵建波70岁的老母亲黄老太因多次大吐血,被送进医院抢救,并接到了病危通知书。此前,十多名索捐者找到邵建波索捐不成,一齐跑到独居的黄老太家中去索捐、吵闹。一个索捐者大骂老人:“你儿子沽名钓誉,我特地跑到南京来找他帮忙,他躲起来不见,这不是在耍我们嘛。”(据5月9日《南京晨报》)此前几天曾有报道说,自从邵建波的慈善事迹被报道后,前来索捐的人络绎不绝,有人一张口就要100万!(据4月29日《南京晨报》)

 

慈善竟然可以索要,索要不来竟然还可以“谴责”对方……看到邵建波及其母亲的遭遇,真让人产生礼崩乐坏的感觉。几乎与此同时,福布斯宣布不再推出中国慈善榜,原因是慈善数据难以收集。

 

慈善者寒心,旁观者痛心,宣扬者闹心。引人深思的是:索捐者为什么能够“心安理得”地伸出手来甚至狮子大张口?勒索者为什么能够“理直气壮”地谴责慈善家?慈善家做好事为什么也要偷偷摸摸?福布斯慈善榜为什么在中国就生存不下去?这不能不从“文化”方面找原因。

 

中华慈善总会理事章立凡先生曾经说过:“良好的民间慈善需要有三个层面的土壤,法律、道德和文化。”的确,法律是慈善事业的保障,道德是慈善事业的动力,而文化则慈善事业的基础。没有健康的慈善文化为基础,慈善事业就不可能获得健康的发展;病态的慈善文化甚至会阻碍慈善事业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慈善文化才是健康的呢?

 

“慈善文化”,就是公众对慈善的基本共识。它的内涵当然是非常丰富的,但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慈善是一种高道德。它是受道德感的驱使而产生的一种完全自愿的行为。因此,它只能是主动的,而不能是被动的。因为“主动”,所以“德高”;如果“被动”,德即打折。慈善不是任何人的义务,即使是富甲天下的人也不会必须当慈善家。受捐也不是任何人的权利,即使是食不果腹的白丁也不能认为别人必须帮助他。贫穷不是罪过,但也绝不是勒索的理由。即使慈善者确实是“沽名钓誉”,其他人也不能进行“道德勒索”。

 

二,慈善家不是救世主。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即使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不可能普济天下。就社会功能而言,民间的慈善事业只是政府救济和社会保障的补充。作为贫困者,不应该把解困的希望寄托在慈善家的身上。作为慈善家,也不应该奢望成为救世主。一方面,慈善家要量力而行;另一方面,慈善家也要学会拒绝。既然慈善不是义务,慈善家就不必有什么道德上的负担。在这方面,邵建波似乎不够超脱——“慈善狂人”就很有点“救世主”的影子。

 

三,慈善应以“救急”为原则。古语云:“救急不救穷”。我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救穷”当然更好,但这当然是在保证“救急”的前提下。“急”者肯定“穷”,但“穷”者不一定“急”,因此,“急”比“穷”更需要帮助。再者,“穷”者多,“急”者少得多,“救穷”是慈善事业难以负担的。“慈善狂人”邵建波资助家庭困难但无急可救的人去做生意,未免“狂”得有点过头,结果因善而招辱。

 

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在经历“多事之秋”。这也许是“初级阶段”的必然现象,但“索捐”能把慈善家的亲人逼到吐血的程度,还是令人震惊。频频发生的“索捐”事件既要拷问着中国的慈善家,也在拷问着中 国的慈善生态。的确,中国的慈善事业亟待健康的“慈善文化”。


链接:http://news.sina.com.cn/s/2007-05-09/021612941310.shtml
http://news.sina.com.cn/s/2007-04-29/072312893787.shtml
http://news.sh.soufun.com/2007-05-09/1047171.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