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茶水发炎舆论监督职业道德 |
分类: 杂文时评 |
策划“茶水发炎”与“职业道德”无关
盛大林
前不久,杭州一家媒体的记者乔装成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有炎症,从而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茶水发炎”事件。4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对媒体提出了批评,称此行为有悖记者职业道德。因为经过质控检验,医院的茶水检查过程没问题。专家解释说,医疗机构的检验是针对比较有特有指向的检验品来测试,有一些只通过设备本身进行的检测。如果是设计为对尿液进行检验的仪器,而放进去的是茶水,这个仪器并没有首先鉴定是不是尿液的程序,它就会直接把样本作为尿液来化验。提供的监测样品里面,只要有一些物质和尿液中可能检出的物质有相似情况,仪器就会诊断出来,如白细胞、红细胞、胆红素这些物质都是由机器来自动识别的。(据4月11日新华网)
我相信,卫生部对“茶水发炎”的说法是负责任的,专家从专业角度进行的解释也是令人信服的。但发言人最后对媒体的批评却让人难以苟同。我认为,说策划茶水送检的媒体违背职业道德,未免言重了。
是否违背职业道德,有一个前提性的标准,那就是看是否“故意”。如果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道德要求或某种规定还要去做,比如搞有偿新闻、借新闻讹诈;或者事先已经知道可能的结果却还有意设置陷阱诱导对方从而置对方于不利之地,比如记者明知茶水很可能“发炎”却还拿它送检,那当然是有悖职业道德的。但如果不是“故意”的,那就与“道德”无关。
记者之所以用茶水冒充尿液,无非是因为二者看起来非常想像。那么,策划茶水送检的媒体是否知道在正常情况下茶水也可能检测出“发炎”的结果呢?我相信不会。策划者肯定以为,茶水是不可能“有病”的;如果“有病”,则很可能是医生“有病”。“茶水发炎”报道后舆论一片哗然,也证明公众都是这么认为的。事件发生后,即使是卫生部门及其专家也不知道究竟怎么回事;事实上,他们也是在经过反复试验和分析后才搞清楚问题之所在的。
当然,不管怎么说,媒体拿“茶水发炎”大作文章确实有过错。但这种过错完全是无心之过。茶水送检只是媒体践行舆论监督的一种方式。这不仅不违背职业道德,反而是社会责任心的体现。作为媒体,在监督的时候当然应该谨慎;如果犯了错误,也应该及时予以澄清和纠正。不过,监督失误确实在所难免。作为被监督方,也应该诚恳、理性地对待监督。新闻有误会的地方,可以解释;报道有失实的情况,可以澄清;媒体有不当的行为,也可以反批评。但不应该动辄进行指责,甚至扣上一顶大帽子。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日前在谈到舆论监督时表示:“不能要求媒体的每一句话都对”。我认为,这种对待舆论监督的态度才是辩证的、理性的。
(补:有网友提出,媒体拿假尿液送检本身就是错误的,并拿香港等地警方引诱犯罪获得的证据未被法院采信来证明。我认为,这两种行为没有可比性:首先,“试验”不同于“诱使”。“诱使”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即引诱对方作出某种举动;“试验”则没有明确的目标,即试验行为可能导致多种结果,而且各种结果的机会均等。最关键的是,警方为获取证据而诱使犯罪嫌疑人的后果是对方作出违法犯罪行为,而假尿液送检所能诱使出的行为却不可能达到违法犯罪的程度。其实,诱使犯罪式的侦查手段在内地也是被禁止的。但在新闻实践中,这种试验性的采访却是常用的舆论监督手段。因此,媒体拿茶水送检本身并不是错,他们的过错在于误以为“茶水发炎”与“医生有病”之间有因果关系,并借以大作文章。)
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7-04-11/0259127476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