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庆的新闻改革注定是“一阵风”

(2007-04-04 00:25:57)
标签:

重庆日报

新闻改革

机关报定位

三贴近

一阵风

分类: 杂文时评
重庆的新闻改革注定是“一阵风”
盛大林

市领导的各种活动报道明显少了,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新闻多了。草根百姓可以上头版,市委书记却常常在二版……今年以来,《重庆日报》的“风格”大变。这些变化源于去年年底市委下发的一份文件。文件要求,“要腾出大量头条的版面和时段用于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报道”。“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除涉及全局性重要活动以外的常规性调研活动,《重庆日报》二版刊发消息,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000字;广播、电视报道不上头条,长度原则上不超过3分钟。”而该文件的形成则是发端于市委书记汪洋的动议。(据4月3日《中国青年报》)

“要闻版”就是“要人版”!这是很多读者对党报的印象。事实也的确如此。而现在的《重庆日报》,却一改这样的惯例,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耳目一新之感。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笔者对重庆市领导的开明作风虽然亦感欣慰,但又不敢乐观。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改革是非常态的,注定是“一阵风”。

首先,这种改革的操作难度很大。“除涉及全局性重要活动以外的常规性调研活动……”这种“原则性”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些是“全局性”哪些是“常规性”,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 ,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如果报社认为某件事“不重要”而发在了第二版,可当事领导自己觉得“重要”而怪罪下来,如何是好?假如某一天市委书记只参加了一项常规性调研活动而市长参加了一项全局性重要活动,那么能让市长上头版而把市委书记放在二版吗?这对报社和编辑来说,确实是很大的难题。现在党报有关领导人的新闻报道之所以都是以职务大小排序,就是因为这样排列的“风险”最低。

也许有人要说,重庆的报道改革不是已经实行三个多月了吗?事实证明行得通嘛!这也正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即带有浓重个人色彩的改革是难以持续的。重庆的这次改革是在市委书记的大力倡导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换句话说,《重庆日报》是在“奉旨”改革。因为开明,市委书记当然会尊重媒体的判断;市委书记不斤斤计较,其他领导当然也不会或不敢计较。可是,这任市委书记要是调走了,会怎样呢?想当年,吕日周主政时期的山西《长治日报》也进行过类似的改革,那是何等的轰轰烈烈呀!但吕日周一走,《长治日报》很快就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报纸的版面多,头版让出来还有二版三版;版面的处理手段丰富,不想放头题可以做假头题(位置头条,淡化处理)。而广播电视则不同。广播电视新闻的重要性只能通过播出的先后顺序来体现,而且重每档新闻节目一般都只有二三十分钟,既然领导同志的活动都还必须报道,那么等各位领导依次亮相之后,节目时间已经所剩无几,怎么办呢?中央电视台也曾进行过这方面的改革。有一段时间,“新闻30分”的头题常常不是领导活动而是重大新闻事件,但没过多长时间,又一仍其旧了。

其实,作为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的头版主要刊登市委主要领导的活动并没有错。党报嘛,党的领导当然应该是主角;党的喉舌,当然应以传达党的声音为主要任务。很多读者对党报上尽是党委的大会小会或领导的大小活动不以为然,其实,党委开会就是党的意志及决策之源,领导的讲话往往就意味着施政的重点和方向。作为执政党,它的会议和领导人的活动当然很重要;作为机关报,当然要在突出位置重点报道这些事情。

那么,很多读者对这样的报道不喜闻不乐见怎么办呢?答曰:党报的主要读者对象本来就不应该是广大群众,而应该是党员和党的机关。又问:市场不买账,生存不下去,怎么办?实际上,重庆市委书记力推此次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担心党报“被抛弃”。其实,党报本来就不应该走市场,它的生存应该由党组织来保证。

正常的媒体生态也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机关报是机关报,市场报是市场报;专业台是专业台,都市台是都市台;政府网是政府网,商业网是商业网。分工不同,报道当然各有侧重;型态各异,表现手法亦应有别。因此,不应该把各种功能都强加到一种媒体身上,而是应该让媒体的生存多元化,让他们各行其是、各得其所。


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7-04-03/025212678484.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