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时评 |
不是价格不能涨,而是程序不能少
盛大林
央行日前发布的政策执行报告称,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1.3%,全年将达到1.5%。报告指出,未来水、电、天然气等公用品的价格将陆续上调,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另外,央行第三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的调查显示,居民预期物价上升的占比升至44.2%,比第二季度提高6.8个百分点,为历史第二高位,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不乐观。(据11月16日央视报道)
央行列举了推动物价上涨的三大因素:一是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二是环境保护、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成本将增加;三是投资增速可能带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应该说,这些分析还是有道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涨价是必须的。
首先,部分成本的上涨并不必然导致价格上涨。这一方面要看以前的利润空间有多大。如果以前的利润率比较高,成本增加后也不亏损,那么涨价就不是必要的。另一方面还要看其他方面的成本有没有“水分”可挤。比如管理成本、人力成本等。如果工作效率偏低,那就应该提高管理水平;如果工资福利标准过高,那就应该回归到合理的水平;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作为不以赢利为目的国有垄断企业,涨价应该是最后的选择。只有穷尽了一切手段之后,才能考虑提高价格。
更重要的是,公用品的涨价必须履行必要的程序。首先是成本的监审。成本的控制光靠企业的自觉肯定是不行的。物价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成本监审工作,尤其是对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企业。种种迹象表明,国有垄断企业普遍存在管理粗放、人浮于事、财务混乱等状况。而要挤掉垄断企业运行成本中的“水分”,物价部门的监督至关重要。
再就是必须履行听证程序。根据《价格法》的规定,水、电、天然气等公用品实行政府定价,但制定价格之前必须举行听证会。听证是一种保证各方利益表达的程序,也是公众参与决策权利的保障。但近年来,听证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履行。有的听证会很不规范,明显只是走走过场;有的甚至连过场都不走,比如春运铁路客运票价听证会搞了一次就再也不搞了,而邮政资费涨价更是省略了成本监审和听证等所有程序。这是对民意的漠视,更是对制度的踩踏。
中国人大都是通情达理的。如果企业能够证明不涨价确实不能维持运转,那么公众肯定也是可以接受的。央行的调查也显示,居民对物价的上涨是有心理准备的。怕就怕涨价涨得不明不白。事实上,公众之所以对水、电、天然气等公用品的涨价总是持以质疑的态度,主要就是因为人们不知道那么垄断企业的成本到底是多少,更不知道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如果想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那就必须履行成本监审、听证等程序;如果不履行这些必要的程序,即使涨价是必须的、合理的,那也逃不脱公众的质疑或抵制。
总之,不是价格不能涨,而是程序不能少。
链接:http://news.sohu.com/20061116/n246414926.shtml
盛大林
央行日前发布的政策执行报告称,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1.3%,全年将达到1.5%。报告指出,未来水、电、天然气等公用品的价格将陆续上调,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另外,央行第三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的调查显示,居民预期物价上升的占比升至44.2%,比第二季度提高6.8个百分点,为历史第二高位,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不乐观。(据11月16日央视报道)
央行列举了推动物价上涨的三大因素:一是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二是环境保护、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成本将增加;三是投资增速可能带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应该说,这些分析还是有道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涨价是必须的。
首先,部分成本的上涨并不必然导致价格上涨。这一方面要看以前的利润空间有多大。如果以前的利润率比较高,成本增加后也不亏损,那么涨价就不是必要的。另一方面还要看其他方面的成本有没有“水分”可挤。比如管理成本、人力成本等。如果工作效率偏低,那就应该提高管理水平;如果工资福利标准过高,那就应该回归到合理的水平;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作为不以赢利为目的国有垄断企业,涨价应该是最后的选择。只有穷尽了一切手段之后,才能考虑提高价格。
更重要的是,公用品的涨价必须履行必要的程序。首先是成本的监审。成本的控制光靠企业的自觉肯定是不行的。物价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成本监审工作,尤其是对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企业。种种迹象表明,国有垄断企业普遍存在管理粗放、人浮于事、财务混乱等状况。而要挤掉垄断企业运行成本中的“水分”,物价部门的监督至关重要。
再就是必须履行听证程序。根据《价格法》的规定,水、电、天然气等公用品实行政府定价,但制定价格之前必须举行听证会。听证是一种保证各方利益表达的程序,也是公众参与决策权利的保障。但近年来,听证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履行。有的听证会很不规范,明显只是走走过场;有的甚至连过场都不走,比如春运铁路客运票价听证会搞了一次就再也不搞了,而邮政资费涨价更是省略了成本监审和听证等所有程序。这是对民意的漠视,更是对制度的踩踏。
中国人大都是通情达理的。如果企业能够证明不涨价确实不能维持运转,那么公众肯定也是可以接受的。央行的调查也显示,居民对物价的上涨是有心理准备的。怕就怕涨价涨得不明不白。事实上,公众之所以对水、电、天然气等公用品的涨价总是持以质疑的态度,主要就是因为人们不知道那么垄断企业的成本到底是多少,更不知道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如果想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那就必须履行成本监审、听证等程序;如果不履行这些必要的程序,即使涨价是必须的、合理的,那也逃不脱公众的质疑或抵制。
总之,不是价格不能涨,而是程序不能少。
链接:http://news.sohu.com/20061116/n246414926.shtml
前一篇:“盖棺论定”说倪萍
后一篇:举报黄健翔的家伙是不是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