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时评 |
社科也设院士,是逆潮流而动
盛大林
目前,中国社科院各院所正在推选学部委员。虽然只是中国社科院内部的评选,目前尚不能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评选相提并论,但有理由认为这是中国社科院恢复院士制度的前奏。要知道,中国自然科学界的院士就是从以前的“学部委员”演化而来的。(据《南方周末》12月22日报道)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已达到1600左右,而同为国家三大科学院之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却没有院士。这确实不公平。多年来,中国社科界不断有人大声疾呼。于是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有人强烈呼吁社科界也恢复院士制度;另一方面,有人认为中国应该取消院士制度。
我赞成后一种观点。这是因为——
第一,“官本位”使科学研究行政化。“官本位”本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而院士制度偏偏规定院士享受副部级待遇。科研与政治是两条道上的事儿,但这种规定却使中国的院士官不官、学不学,不伦不类,科学以及研究都太不纯粹。
第二,“造权威”不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突破、打破权威的过程,而评院士则是在“造权威”。尽管院士的当选不是政府“决定”的,但科学院“官方”的性质,使院士不可避免的带有“钦定”的色彩。
第三,“终身制”非常不利于科技创新。评选院士是对过去科研成果的肯定,而不是对继续创新的鼓励。也就是说,这种政策的指向是“向后”的,而不是“向前”的。由于当选院士已经到达“最辉煌的顶点”,即使再有更大的成果,也不过如此,所以,院士当选后,大都不再进取,也鲜有新的成果。中国自然科学奖曾连续4届一等奖空缺、国家技术发明奖也曾连续6年空缺,即为明证。
第四,“院士制”使科研资源过分集中。我国的科研经费本来就非常有限,而这其中的相当一部分集中到院士那里。中央给的、地方出的,加上企业等单位赞助的,院士掌握的科研资源相当丰富,而其他方面的科研支出则非常紧张。
此外,社会科学还有一个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性,即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自然科学比如物理,不会有中国物理和美国物理之分,但在社会科学领域,你可能有很高的学术成就,但可能对你的评价却有差别。”学者丁东确实道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毫无疑问,国家实行院士制度是为了提高科学家的社会地位,促进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是尊重和重视科技的表现。但重视科学,并不一定非要实行院士制度。从十几年的实践来看,中国院士制度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弊端越来越多;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只有中国和俄罗斯等极少数国家实行“官办”科学院,而绝大多数国家的科学院都是民间组织,包括诺贝尔奖的评选机构——瑞典皇家科学院。其实,从尊重科学、推动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院士制度的作用远不如奖励制度和专利制度好。院士是“一评定终身”,而奖励则可以多次获得,这就可以激励科学家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因此,从长远来看,逐步淡化直至取消院士制度应该是方向。如果认可这一点,那么增设社科院士,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盛大林
目前,中国社科院各院所正在推选学部委员。虽然只是中国社科院内部的评选,目前尚不能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评选相提并论,但有理由认为这是中国社科院恢复院士制度的前奏。要知道,中国自然科学界的院士就是从以前的“学部委员”演化而来的。(据《南方周末》12月22日报道)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已达到1600左右,而同为国家三大科学院之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却没有院士。这确实不公平。多年来,中国社科界不断有人大声疾呼。于是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有人强烈呼吁社科界也恢复院士制度;另一方面,有人认为中国应该取消院士制度。
我赞成后一种观点。这是因为——
第一,“官本位”使科学研究行政化。“官本位”本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而院士制度偏偏规定院士享受副部级待遇。科研与政治是两条道上的事儿,但这种规定却使中国的院士官不官、学不学,不伦不类,科学以及研究都太不纯粹。
第二,“造权威”不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突破、打破权威的过程,而评院士则是在“造权威”。尽管院士的当选不是政府“决定”的,但科学院“官方”的性质,使院士不可避免的带有“钦定”的色彩。
第三,“终身制”非常不利于科技创新。评选院士是对过去科研成果的肯定,而不是对继续创新的鼓励。也就是说,这种政策的指向是“向后”的,而不是“向前”的。由于当选院士已经到达“最辉煌的顶点”,即使再有更大的成果,也不过如此,所以,院士当选后,大都不再进取,也鲜有新的成果。中国自然科学奖曾连续4届一等奖空缺、国家技术发明奖也曾连续6年空缺,即为明证。
第四,“院士制”使科研资源过分集中。我国的科研经费本来就非常有限,而这其中的相当一部分集中到院士那里。中央给的、地方出的,加上企业等单位赞助的,院士掌握的科研资源相当丰富,而其他方面的科研支出则非常紧张。
此外,社会科学还有一个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性,即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自然科学比如物理,不会有中国物理和美国物理之分,但在社会科学领域,你可能有很高的学术成就,但可能对你的评价却有差别。”学者丁东确实道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毫无疑问,国家实行院士制度是为了提高科学家的社会地位,促进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是尊重和重视科技的表现。但重视科学,并不一定非要实行院士制度。从十几年的实践来看,中国院士制度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弊端越来越多;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只有中国和俄罗斯等极少数国家实行“官办”科学院,而绝大多数国家的科学院都是民间组织,包括诺贝尔奖的评选机构——瑞典皇家科学院。其实,从尊重科学、推动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院士制度的作用远不如奖励制度和专利制度好。院士是“一评定终身”,而奖励则可以多次获得,这就可以激励科学家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因此,从长远来看,逐步淡化直至取消院士制度应该是方向。如果认可这一点,那么增设社科院士,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前一篇:“王海”末路,谁在窃笑?
后一篇:有祝福自美国来,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