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谁是意见领袖?
换句话说,哪些人适合担当这一角色?这一直令许多从事营销或者传播的人士备受困扰。
从逻辑上说,提出一些确定意见领袖的标准并不难,但问题在于,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场景,意见领袖的角色往往处在流变之中。例如,在时尚方面,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性可能是意见领袖;可是,在体育或时事话题方面,担当意见领袖的,可能男性更合适。
传播学研究认为,社会接触越频繁者越可能成为意见领袖。以IT业界为例,政府主管单位、企业负责人与高中层主管、各级配销商及经销商,以及专业人士等,具备意见领袖特质。有一项调查显示,35%的青少年心目中的意见领袖为“学者”;20%为“老师”;15%为“企业家”。此外,“偶像歌手、艺人”也是青少年心目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以港台为例,除了明星广告外,政府经常乐于邀请一些口碑好,绯闻少,形象健康、正面的当红艺人,来担当各种青少年活动的形象大使,就是为了发挥其意见领袖的作用,增强活动本身的社会影响与效益。
事实上,传播学者数十年的研究积累,为我们寻找意见领袖准备了很好的基础。归纳起来,大体上可以把确定意见领袖的标准,分为以下几类:习性、地位、教育、信用、个性和创新。
1.习性相近原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意见领袖通常与受其影响的人,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但同时,意见领袖又与受其影响的群体,在个人兴趣与专业技能上有差异。有研究就发现,如果意见领袖与某个群体的比较相似,则意见交换的频率通常更高。
2.社会地位:就社会地位来说,意见领袖的社会地位,通常比其影响群体要略微高一些,但不会高出太多。地位的差异,对意见领袖施展其影响力非常重要,因为地位的略微高出,会使意见领袖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更有力量。
3.教育程度的原则:意见领袖通常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或准专家,因此意见领袖受教育程度,往往高出其影响群体一筹。此外,意见领袖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比其影响群体更多元,更频繁地参加各类自身圈子之外的活动。
4.信用原则:和专门从事销售或推广的商务人士不同,意见领袖并不代表某个特定公司的利益。正因为如此,意见领袖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意见领袖通常也花更多的时间来研究产品,而由此增加的产品知识,也使得他们获得更多的信任。
5.个性化的原则:个性化就是人们感受到的,自己与别人不同的状态。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意见领袖的个性化程度,并不能使之与受其影响的群体相差太大。不管其实际的动机是什么,个性化,总是使意见领袖容易赢得别人的注意。因此,意见领袖在自己的群体中,通常表现得比较外向和自信,而且对他人的批评比较宽容。
6.创新的原则:意见领袖的创新能力,并不表现为他们能够创造新产品,或类似的东西,而在于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常识,以及把握新的消费机会,而比较少受社会上现有的消费习惯影响。因此意见领袖通常都是新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初期阶段的最早尝试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