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苹果日报》的完全市场导向[七]

(2006-07-20 12:38:26)
分类: 雨无伦次

http://www.suowe.com/wallpaper/2005/01/apple_MM/Apple_MAC_MM_062.jpg

 

 

  结语

   《苹果日报》的出版,曾在香港报界引起一场“骚乱”,令各报社开始正视市场化的经营手法。究竟“苹果式”的市场导向与一般报章的经营方法有何不同?

   《苹果日报》的“生活副刊”每天都会推进一版名为“完全手册”的专题,内容以介绍与读者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诸如家居设计、购物指南、子女教育等为主。一时间,蔚为时尚,“完全”两字成为潮流,电视节目以至广告中均充满该词。在此,我们也可以用“完全市场导向新闻学”来形容《苹果日报》的路线。

   “完全”,意味着彻底、全面和公开。“完全市场导向”有别于传统报章经营所遵从的两架马车——新闻规范与商业规范,后者可称之为一般的市场导向,即商业规范略为优先于新闻规范。前者,则确立了商业考虑为先,市场需求为本。新闻规范在“完全市场导向新闻学”里并非首要因素,充其量只是辅助之角色,在对市场拓展有帮助时方才遵循。

    黎智英199612日在某座谈会上公开表示,《苹果日报》作为一种产品首先要在市场上生存,才能说可以去做其他的事。他认为公众的情绪是底线,作为商人一定要知道公众的情绪,而报纸就是一种情绪性的产品,不能脱离群众,要能与群众一同呼吸。“如果群众变得保守,你不可能激进”,这就是黎智英的市场观。所以,《苹果日报》始终重视读者,随时准备依照读者的意见面作出改变,投读者所好,完全以读者(即市场)为依归,其他的考虑因素,合则留,不合则弃。

    细看《苹果日报》这几年的做法,颇谙市场之道。这些做法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

1、报道令人气愤的不公义事件,引起公众关心;

2、揭露权势人士想掩盖的丑闻;

3、令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共鸣;

4、打破僵化式客观的枷锁;

5、放手让采编人员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6、大量采用图片与图表;

7、提供版面让读者自由发表意见;

8、内容深入浅出;

9、与市场机构结合,披露内部运作过程及情况

在报业不景的形势下,《苹果日报》的这些做法,似乎颇能对症下药,给报纸注入了活力,鼓励创新求变,追上时代步伐,回应读者的需要和意愿。

完全市场导向的新闻经营方式,有意忽视了报业传统的新闻规范,或者把这些规范置于从属地位,由原则性降为技术性、实用性的考虑。报纸的社会角色也随之而改变,其本质变成一种商品,本身不应有价值判断,而只需顺应公众的要求,而不是带领公众建立或追求一些什么。

但是由于没有了新闻规范的制衡,市场规范独大,为了追逐小市民的猎奇心理,《苹果日报》也变得煽情化,剑走偏锋,不顾社会责任,其新闻诚信度一直颇受诟病。早在创办初期的19971998年两年都只排在香港主要中文报章的第9位,1997年为6.24分,1998年更降至5.67分,下跌了0.57分。

以市场(具体而言是读者)为主导,也涉及一些具体的困难。读者是一个总代号,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不同的面貌与需求,各自审美情趣也不尽相同。重视与读者交流,听取读者意见,然而,究竟所听到的读者意见是否有代表性?读者之间的不同需求,是否应以“少数服从多数”去“法定”?对错是非的价值观应否在考虑之列?《苹果日报》娱乐版曾根据读者意见,终止了两名影评人专栏,引起当事人不满。事后另一些读者都反映说终止专栏的不智,于是该报又再邀请当事人执笔。风风雨雨,都是依读者的意见,似乎又未能理出头绪,皆因读者群是抽象的,具体的读者群是多元甚至互相矛盾的。

《苹果日报》的出生,带动香港大众传播产业内的各报改版变革,最终引发报纸减价战。正面的意义是令香港报业市场要与现实接轨,适应求变。报业中流行“苹果化”一词,泛指用电脑排版、多用彩色、绘图、美术设计,甚至“出位”、求变、创新等特征也被列入“苹果化”的意义之中。

以上的特征可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从负面看,全力迎合市场并不代表照顾了公众的利益。市场因素盖过了其他的考虑,大家一窝蜂地模仿抄袭一种做法,只会带来单调化。在寡头龙断的市场结构下,新闻结构下,新闻变得越来越“标准化”,反而失去创造性与新鲜感。

《苹果日报》的出现,也使新闻资讯琐碎化、煽情化成为潮流,资讯空间受到污染。甚至公众知情权被用作揭人隐私(侵犯隐私权)的藉口。而在副刊及娱乐版上经常使用口语化文字,表面上是和读者亲近了,但长远发展下去,便可能拉低了报刊的中文水平。

更严重的是,小部分的人不惜哗众取宠,甚至弄虚作假,大搞“设计图片”及“设计对白”,将新闻由“反映现实”、“建构现实”带进“制造现实”、“虚构现实”的境地。检讨其原因,其主要是由于过分市场导向,同时又忽略了新闻道德规范所致。

总而言之,《苹果日报》在政治上确立了“亲港”的传媒空间;在经济上打破了报业统一售价的机制,改变了香港报业的市场结构;在社会和文化上加强了社会与传媒的互动,令传媒更努力去追随社会的走势;在概念上扩展了“群众”的范围,模糊了“大众化报纸”与“精英报纸”的分别,也令报纸与杂志的界限变得更为不清。《苹果日报》所带来的社会讯息和“苹果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攻占市场的策略和成功的经营运作方式,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题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