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雨无伦次 |
http://www.pcpop.com/pcpopimg/05/7/13-8-24-38-57670023.jpg
我看《苹果日报》的完全市场导向
香港的报业在1995年中之前处境低迷。整体经济情况不算理想,临近所谓的“九七政治阴影”的同时,作为最传统的传播媒介,报业又面临电子传媒和生活方式改变的冲击。
随着电视的兴起,电视文化的受欢迎程度超越文字文化。读者观众需要的是即时的满足和娱乐,香港市民对公共事务的兴趣下降,而且报纸的公信力也被电视新闻的公信力比下去,市民多满足于收看免费的电视新闻,不顾花钱购买和花时间阅读报纸。社会生活形态的转变,也对报业带来影响,资讯社会里,社会信息来得快且多,给人以一种“超载”的感觉,而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多数香港人都是拼命工作,减少休息,时间成了一种宝贵的资源。报纸的购阅,是一种既花钱又花时间的双重投资。除非该份报纸物超所值,否则引不起人们的购阅兴趣。所以,近年香港报纸总体质量下降,市民阅读时间也在缩减。
在这种情势下,报业须求新求变,在产品价格、推广及发行方面均要下功夫,掌握读者阅报的心理与需求,民读者的利益为依归,提供合适的产品,改变传统的做法。
就在这个时刻,佐丹奴制衣集团及《一周刊》杂志的老板黎智英宣布筹辦一份名为《苹果日报》的新报纸。据1995年12月27日刊出的《苹果日报》自述,该报自1995年初开始筹备,在3月份已有300多人上班,报纸于6月20日正式出版。从其后的“苹果手记”中可知其标榜的辦报方针:“去年筹辦《苹果》时,本报管理层觉得当时的报纸没东西可看!所谓没东西看,就是刺激不起阅读兴趣,社会上突发新闻只是一般性报道,副刊死板……娱乐版的报道,看某一份即如看遍各报娱乐版……马经版只是找几位专家去评论……报业停顿,没有前进动力,加上‘九七’将到报业老板便谋后路……这样的风气之下,本港中文报业死气沉沉……。在该段时空激发本报之开创,要带给读者全新感觉……于是订下方针,办一份充满活力的报纸,令读者重拾阅报之乐。”
《苹果日报》的异军突出,对香港报业生态有明显及小深远的影响。其号称以读者喜好为办报方针,出版以来广受欢迎,令香港中文报业掀起一场市场化、投读者所好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