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瞎扯谈 |
http://i121.photobucket.com/albums/o218/bandaimaru/__02.jpg
这本杂志,说来还真是有意思。它本是有中国玩具协会办的官方刊物,原名为《玩具TOBBY》,最早的班底是《玩具王》的编辑,创刊的时候我还在大三,创刊号入手之后,翻了翻甚为恼怒,通篇为凑页面的整版香港铁人兄弟作品图片,与其说是综合类玩具杂志,不如说是铁人兄弟的宣传册,更何况图片像素明显不够,印刷质量惨不忍睹。别说不如《玩具王》,亦不如软体动物的《玩具新时代》水准一半,于是乘着年轻气盛,给刊物写了封义正严词的电子邮件。不想没多久,就收到了编辑的约稿,于是真正迈入骗稿费的生涯,第一篇文章写的是由MEZCO出的德国表现主义名片《卡里家利博士小屋》之周边。赋以一篇极其“肉酸”的回顾史《一辈子的玩具》,仅仅打下这么几个字都觉自己的牙根在动。现在看来,无论照片,还是文字,皆幼稚得可以,实在难以入目,随即变成压箱底的回忆。不过当我收到稿费的时候,不禁又念起它的好来,毕竟对于当时算是穷学生的我,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更何况每期都有。这样,除了必要的衣食住行开支,还能有结余买点书和玩具,对于其它大学生,算是能过得相当潇洒了。
然而,根本难以预计的是,恰恰是这本“十三不靠”的杂志,带我进入了根本无所谓存在不存在的所谓玩具圈,乃至毕业时看到某个从小看到大的游戏杂志在为自家新创刊的玩具杂志招兵买马,我便义无反顾地放弃科普杂志正式转正的机会,从而千方百计地拜托某个前辈一定要帮帮忙,无论如何都要进入这本“玩具杂志”,晃晃荡荡数月之后顺理成章地在落叶时节前往编辑部报道,然而社内瘦死骆驼般的夕阳惨淡,连一匹小驹的干劲都比不上,何况再说“比马大”式的精神胜利法?这给了看一切都很美的我当头一棒,最后也为自己涉世未深的理想主义行为买了单,不过并不后悔。
《玩具TOBBY》始终无法让我满意,甚至成为我嘲笑的对象,而后从编辑口中了解到一些内幕,这些内幕并没什么好奇怪的,无非是上下级理念冲突所致,最终以编辑集体辞职而拉上帷幕。这其实是中国很多杂志人间蒸发见怪不怪的现象,不过不像《TOYS》,《玩具TOBBY》依托玩具协会苟延残喘地活了下来。在《TOYS》关门大吉后,部分编辑便投奔此杂志,意图借官方的平台大展宏图,将杂志改名为《玩具HOBBY》这样类似《HOBBY JAPAN》式的权威刊名。可惜,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中甘苦,想必身处其中的人冷暖自知。但依旧还是能看出编辑们的努力,比如这期早该在《TOYS》时代就应完成,却始终没完成,最后终于在《玩具HOBBY》完成的“怀旧专题”。可惜基于平时工作忙碌,实在脱不出身为这本杂志多写些什么,作为前任同事难免遗憾,只是我觉得,作为像玩具这样行业型杂志,必然会有固定支持的读者,哪怕只有一小撮,因此还是有前景的,如今看似群雄割据的市场,悉数也有两三本同类型杂志,依旧没有一本让我再次感到惊喜,真是妄称我国还是一个玩具生产大国呢!
如今我成了个朝九晚六的落魄打工族,尽管工作于我几乎不存在难度和压力,但始终不如在杂志社时顺手和愉快,只能期盼戈多能早日来临,让我能抓住青春的尾巴,最后疯狂一把……
http://i121.photobucket.com/albums/o218/bandaimaru/__06.jpg
http://i121.photobucket.com/albums/o218/bandaimaru/__0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