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过片儿娱乐 |
分类: 皮影戏 |
http://lobelia.douban.com/lpic/s2848656.jpg
周末做功课
虽然战争部分在《赎罪》中占了很大比重,导演采用了和《锅盖头》类似的表现手法,将战争作为故事的背景,一切似乎都与罗比·特纳无关。即使身临战场,罗比一行三人,也没有遭遇到生死攸关的两军对垒般火拼场面,而是以一副事不关己的散步心态,像是和观众乘上游乐园探险船的导游,引领观众感受如今难得一见的,人工制造的种种战争奇观。这是由于《赎罪》的重心在于罗比和塞西利亚那段琼瑶般的爱情,他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对爱情的回忆和幻想之中,观众唯有从他们经过的断壁残垣中未灭的硝烟烽火以及零星枪声,来明白主角依旧置身于战场,乃至在领略漫山遍野的花海美景之后,也不由得使观众觉得他的未来是个大团圆的结局。
在《赎罪》那段著名的四分半钟的“敦克尔克大撤退”长镜头到来之前,一声大海的呼唤之后,罗比满怀希望地狂奔至沙滩,摇臂拉高之后,镜头呈现的是仿佛圣经般的场面——密密麻麻的人群以及形影单只的船舶。此时罗比脸上全然是失望的神色,回家的希望又开始变得渺茫。
《赎罪》令人印象深刻的出来影片开篇和结尾之外,便是这段长镜头。反复研究之后可以看出,摄像机的运动轨迹跨越了两条平行线,且通过两个标志性物件(搁浅的船和瞭望台),来达到空间的转换。导演醉翁之意不在酒,直到这段长镜头,才把对战争的看法一股脑地呈现在荧幕上,镜头后所包含的信息异常丰富,也是导演能力的最佳表现。
1从开始到搁浅的船
长镜头正式开始,罗比询问撤退的具体情况,负责人告诉其希望渺茫,罗比的激烈反应暗示了他回家的愿望有多么强烈。然而到此为止,也仅仅是表现了战争对罗比造成了一些影响而已,诸如很多批判战争的电影,所要着力表现的诸如残酷、壮烈等必要情绪还没见到,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情节。伴随着极其抒情的背景音乐Elegy for Dunkirk《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挽歌》,罗比三人中的黑人一声置疑,镜头呈现的是军士屠杀战马的行为,战争的残酷初露端倪,由此铺垫,才能引出人类面对战争的不同情绪。至此,这段长镜头才算是真正地开始。
2从搁浅的船到瞭望台
搁浅的船和瞭望台这两个标志,相当于平行线间的两个点。摄影机的镜头依次展现了烧书的士兵、桅杆上的士兵、玩鞍马的士兵、搂在一起的母女,魂不守舍的士兵、扭打的两个士兵、一队没穿军服的士兵(可能是去游泳或是锻炼)、矗立远眺的士兵。从这一连串仿佛雕像一般的人物造型中,或麻木,或绝望,或乐观……人们迥异的举止和表情将人类面对战争的情绪和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从瞭望台到酒吧
瞭望台是最具诗意的段落,也是长镜头的高潮。台上围成一圈合唱的士兵们,不禁令人想起了塞吉奥·莱昂内在《好、坏、丑》中南方被俘士兵合唱的段落,同样忧伤的旋律和意味深长的歌词。对于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的人性,或许音乐才是最好的治愈剂。
到此,才明白影片赎罪和战争有何联系,战争是人类犯下的罪恶,士兵们高唱着:“从压力和痛苦将我们拯救,怀着忏悔的心,您的平和如此美好,膨胀我们的欲望,安抚灵魂拯救肉身。”这些歌词不啻可以理解为是士兵对自己罪孽的救赎和忏悔,也将影片的主旨再次升华,令观众产生感同身受般地动容。
然后接下来背景出现了小摩天轮和旋转木马,在上面玩耍的士兵和战争背景产生了反讽和荒诞的味道。骑马叫嚣着的士兵,醉酒的士兵、破坏汽车被迷眼的士兵。可以理解为是对于未来的渺茫和战争的绝望,以至产生“过把瘾就死”的放纵心态,做最后的疯狂。
最后罗比一行登上酒吧的走廊,镜头来了个全景,源源不断进入的士兵以及高喊着:“姑娘,我回来了”类似自嘲,由此罗比有着美好结局的表象,被眼前一览无余的现实,敲得支离破碎。
整段长镜头,仿佛一卷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每个出现在画面中的角色并非仅仅是无关紧要的NPC,而成为了有血有肉的独立AI,面对战争的不同反应,让观众产生想象他们的过去的意图。整个过程就像一段无法SAVE/LOAD的RPG,每个情节都是段无法预知,却偶然踩到的雷。镜头时而俯身于主角,成主观视角;又时而脱离,成他者视角。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使得观众能全情投入,认同镜头所呈现的“敦克尔克大撤退”真实感之余,又不会混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对整个段落有着自由选择而明确的判断和审美。
或许,这就是长镜头的魅力:长镜头可分为固定长镜头、变焦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等几种,长镜头不破坏事件的发生、发展中空间与时间的连贯性,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观众面对长镜头可以自由地进行审美判断,发挥自己对影片中某一事物的思考和评价的主动性。(这段从电影维基扒的)
就像很多人评论的那样,《赎罪》是一部做工精美的影片,它唤起了很多影迷对好莱坞黄金年代涌现的一部部古典主义佳片的怀念。除此之外,刻意的雕琢却令影片缺少震撼人心的力量,导演乔·怀特使得劲显然不如业已得道成仙的科恩兄弟和保罗·托马斯·安德森那样游刃有余、收放自如。问题是,《老无所依》和《血色黑金》是具有灵魂的影片,而《赎罪》则和它的长镜头一样,观众始终处在投入和抽离的两种状态。不过注定雅俗共赏的《赎罪》,要比阴暗晦涩的《老无所依》和《血色黑金》,更为受欢迎。
去年佳片频出,几部耳熟能详的电影,大致配乐、摄影皆无懈可击,可见好莱坞的技术型人才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摄影、美指、配乐已经无法评出高下了,还能一较高低的也就剩编剧、演员和导演了。
PS:为何我觉得男主角气质有点像潘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