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文

(2007-08-30 01:18:53)
标签:

影评/乐评

旧文

大学的时候,我尝试在影评人聚集的“网易163我爱电影”BBS上发文章,数目并不多,当时BBS活跃的有周黎明、顾小白、红警苏红不懂爱等人,最爱看红警辩论,还以为他是电影学院的,后来似乎又不是了,而我只是一个半潜水的小P孩。这些年来,我差点都忘了自己本职专业是什么。

 

 

得到天空 失去大地

    记得这是周黎明先生写的关于好莱坞华人演员的文章题目,起得非常精妙,洋洋洒洒地在《看电影》上连载了好几期,具体内容已经忘记了,大概就是在国外华人演员如何如何遭到歧视,反映中国的电影如何如何遭到扭曲。不得不哀伤一下,那些在好莱坞的前辈看到今日的中国电影状况更要无尽唏嘘了吧。

    鲁迅先生说“拿来主义”,指的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为自己所用。当然,我们能拿,别人也可以拿,至于拿的水准高低,就要看怎样用何种形式拿了。电影技术往往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息息相关,好莱坞霸权也渗透到世界各地,它从外国拿来的东西,最后成果经常会成为好莱坞自己想象中的,建构在别国素材上的,对于别国文化的自我理解和阐述。迪斯尼动画在其中最具代表性,它的电影动画虽然素材来自于全世界各地的童话传说,但是最终的成品总是有着深深的美国化气息,尤以花木兰为例,人物造型设定是西方人对东方人传统的审美思维,美国人没有很浓厚的家庭观念,他们难以理解为什么女儿会代父从军,因此很轻易地在本质上对东方文化进行误读,由于自身对于东方文化缺乏了解,仅仅是从一些关于中国的言传文述来进行美国概念化的中国诠释。形象地说,好莱坞拿来了中国的皮,填上美国式的内涵。

    与美国电影人关于中国题材的拿取手法上相比,我觉得中国电影人的拿来主义水平实在是太低了,因为想着要拿来,最后竟然演变成做着和美国人一样的工作:用中国的皮注入外国的内涵。这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为什么中国导演拍出来的电影墙内开花墙外香,因为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基本陌生,所以导演创造一个西方观众理解的中国文化奇观,但是这些中国文化所包含的核心,又在西方观众对中国的理解范围之内。这些电影最为人诟病的是没有表现中国文化的内涵,只是建立在外国电影拍摄手法上意淫化的中国图景和生活绘卷。这是历史的错误,我们曾经有一个抛弃文化,否定自己的时代,很多有机会成为大师的人被耽误了,他们往往在展现自己生活经历的故事时得心应手,但是一旦要讲述一个完全游离于自己生活之外的故事就有些吃力了,中国导演脱离了优秀小说改编的套路,他们完全原创的故事简直弱智得有些不可思议,在一次访谈中黑泽明说到他在实拍一组动情的段落时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能被感动落泪,而中国导演含着眼泪拍出来的片断也许在电影观众的眼中只是笑料一个,就现代中国电影来说,即使是人称中国文化涵养最高的导演,也难以成为电影大师,除了前面所说的原因之外,关键在于,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中国导演在自己的心中已经构成一个自己的哲学系统,那是时间和经历的问题,姜文可能有这样的潜力,但是姜文的电影感性的色彩太浓烈了,往往会掩盖他作品的理性思辨。返观中国解放以前的老电影,费穆和吴永刚的电影无论是从技巧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电影的高峰,可惜之后就断层了,中国文化远远不是一个人几年或者几十年所能够学习了解的,它需要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

    于是,那些曾经去好莱坞拍电影的中国电影人,最近几年纷纷都回到中国了,因为现在中国拍摄的电影内容叙事和好莱坞没有区别,完全是好莱坞化的模式,与其留在好莱坞拍电影,不如回到发展本国更有优势。重新审视他们在好莱坞扮演的角色,基本属于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一类,原因在于,好莱坞需要的亚洲演员,仅仅只是功夫演员,可悲的是,好莱坞现在连中国功夫的皮都能扒过去,所以中国功夫演员自然是要不要皆可。而那些中国艺术片的演员,则处于更悲哀的境地,甚至是去扮演他们并不擅长的动作电影角色。当然,中国电影好莱坞化的好处在于,中国演员有机会参与到国际制作中去,但并不是人人都有非凡机遇,毕竟能够站在金字塔尖的只是少数人而已。

    无怪乎西方对于中国人的误读,都是白人意识做崇,香港影评人舒琪说:“《苏丝黄的世界》正是这样一部电影:一方面带点惊讶这第三世界城市竟开始赶上“文明”的步伐,一方面却强逼她仍旧妖戴上古老(美国名曰‘传统’)的脸谱。”西方读解东方,几乎有个约定俗成的看法,认为东方是充满阴柔的世界,东方男性也像是女性一样,细腻婉约,就像《蝴蝶君》那样,不可能不知道尊龙的角色是个男性,但是西方人自我欺骗,沉浸在对东方男人超越性别的暧昧之恋中。直到功夫电影在西方的流行,又使得西方对东方开始畏惧起来,在充满暴力色彩的电影中,好莱坞把会功夫的中国人往往塑造成凶狠且弱智的角色,就算是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片中主角唐龙来自香港,他到罗马餐馆帮忙,处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仍是一袭唐装布鞋,仿佛活在上一世纪,连上坐式抽水马桶,也是两脚踏上去当蹲式使用。餐馆其它的中国人看起来却是一群弱智败事的傻瓜,帮助意大利黑帮抢地盘的魏平澳,更事怪声怪气,讽刺同性恋行为到底。国人自己都将这一误读展示给西方人看,也不奇怪好莱坞电影对中国人的误读了。

    好莱坞对于中国文化的误读还将持续,如果要对这误读加上一个期限,大概到中国真正富强起来的时刻,而这一时刻的到来,还离我们有多远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霍元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