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高中时候需要借助文字的说明来解读《格尔尼卡》的时候,或者我更年轻地连毕加索是谁都不知道的时候,面对一副美术作品,我仅仅只能从“像和不像”这层概念来评价它的好坏。毫无疑问地,在过去我面对现代主义绘画时,“不知所云”是关于我内心最好的概括。如今,我再次面对《格尔尼卡》,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毕加索对法西斯的愤怒,变形的形体和灰暗的色调承载着牛头、肢体、眼睛,传达着来自内心深处的恐怖。从毕加索的画中,我直接感受到来自他脑海中的景象,过去看到那些“栩栩如生”的画只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再现,那么现代主义画派的作品则是于观者做思想的交流。
自从印象派以来,艺术家的思想想要打破传统绘画模式,他们想要自由地表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他们要他们的作品从叙述性的、思想性的、寓意性的、一般预先安排好的意义内容中解脱出来,最后也从对立的现象界的描述中解脱出来。
西方传统绘画源自“摹仿说”理论,以“写实”为主,强调真实地描绘自然物象,以达到“镜象”一般的真实。从十八世纪末开始,艺术已经不再是各种势力的随从了,为某个王公贵族画他们高贵的自画像,已经是真正追求艺术的人所不耻。艺术家给自己规定任务,别人没有赋予他任何前定的造型表象——向从前那样,体现着普遍有效的信仰及价值的表象。
别人没有赋予他一个必须承认的自然观,作为“实在的”不是一个既定的、整理好的、在它的意义和客观存在中被了解的宇宙结构,而是各种现象的无限多样性;在这多样性的总体后面,那真正的存在,那充满意义的秩序、统一性和全体性尚待找寻。
摆在现代艺术家面前的,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需要他自己,仅仅用他的艺术手段,来从事对这个“世界理解”。从文学到哲学到心理学,都在对人的自我存在做否定,绘画也不例外,我们所见所感是不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不是真正的“事实”,怀疑自己,对于现代派画家来说,“现实”是某物,是他完全无任何前提地用纯粹地艺术手段来创造地东西。他并不反映,而是制作出“现实”,他通过纯粹艺术手续去寻得秩序、意义与完整性,使它显示出来或使人猜测到;把我和自然、内心和外界得距离仅仅通过艺术来克服。
到现在,到底什么是现代主义绘画呢?美术史是这样定义的:指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艺术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的绘画艺术,如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流派众多、复杂多样。
每个现代主义艺术家都在尝试抛弃传统,表达他们心中所想所感,虽然流派众多,但是现代主义画派还是有其总体特征的:
1绘画的表现形式从具象转变为抽象或意象,其实,无论是抽象还是意象,它们都是具体的,并且通过它的特殊表现手段,甚至比自然主义的艺术更具体些。在造像手段的界限内,人们能够创造一新的实在。最好是把这新造型用“现实艺术”这名词来称呼它。因古代艺术是构造形象的艺术,它就不表现普遍实在,而只是再现最内在事物的最表皮的现象。因此“自我”能虚构,有自我映影的自由,走向自我的享受,在自己再生产中:按照自我的形象来创造美,对真正的生活以及真的美不在意。
2由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尽管是“自我反映”的追求,但是绘画的信息和素材仍然来自于现实世界,因此抽象——绝对——具体,歌德对艾克尔曼说:“我要对您宣明一事,您在您的生活中大概都将证实它,这就是:一切在后退的和在解体的时代是主观主义的;与此相反,一切在前进中的时代是具有客观的方向。”或者是那主观的经历,对于一艺术作品成为第一性的,或者各种经历是对此作品从事理智工作的后果。在前一场合,人被经历领导着,企图用艺术手段来表现;在后一场合里,工作自身在它彻底地运用艺术手段中带来那些稀有地幻想,这些幻想是从造型的各元素的合规律的各种力里产生出来的,从来都没有跳脱主观的艺术形式存在。
绘画不是一种手段,用来装饰人的生活,或是把一个游戏的领域从生活区别开来,而是要对生活给予一个形式和一个意义。现代主义绘画给予生活的,是它完全个人化的独特视角,对于客观生活的主观视觉,这些艺术家们所追求的,直到今天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