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推荐一本书---<<陪孩子长大>>

(2011-04-16 23:08:54)
标签:

陪孩子长大

李子勋

单亲

分类: 消磨时光

    买过很多的亲子教育的书,我最喜欢的是李子勋的<<陪孩子长大>>。里面列举了36个案例,涵盖了幼儿期、少儿期、青春期、成人期,都非常的实用。我也向很多人推荐过这本书。不过我发现很多人可能更注重作者对案例的分析和解释,而忽视了作者的自序和结语。其实我觉得作者的序和结语才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他帮我们走出了一个阅读此类书籍的误区。“阅读一个心理学治疗的故事,觉察心理医生会无意识地选择成功的个案,而忽视那些可能更多的不那么有效的个案,让我们以为对类似的问题这样处理就很好。我们的视觉可能因此受到局限,看不到类似问题中更丰富的信息,看不到个案与个案间显著的差别。如果我们盲目地去模仿,结果很可能会画虎类犬,使问题更糟。”所以即使是读你喜欢和信任的作者写的文章,也不能想当然的推而广之。我想这是我在这本书里受益非浅的根基。当我们面对我们的孩子时,不能单纯的用书本里的东西照套。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即使是同齡的孩子有类似的情况,我们也应该更仔细的体察,而不能生搬硬套。作者在序里“希望读者在读这本书时,能够更多地去关注医生的内心逻辑,学习医生看待问题与观察问题的方法,而不要太关注伴随的理论与技巧。”这也是我读书的一个方向,学习看待问题与观察问题的方法,不但在亲子教育上,在自我修行与成长上,也是很有用处的。从这本书里,我体会到李子勋对很多心理上的问题体现了更大的包容心,这样可以弱化问题的严重性而认问题不成问题。就象他所说的“人们的心理冲突绝大多数来源于双重或多重文化与价值观念间的冲突。”当我们把婚姻和爱情置于很高的位置时,离婚所带给我们的痛苦就不言而喻了。如果我们都看淡这些,那冲突自然也就弱化了,我们的爱恨情仇还会如此的浓烈吗?

      回到书中的结语。“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必须允许他犯他那个年龄的错误。”“家长的焦虑就在于怕孩子犯错误,家长的所有努力就是避免孩子犯错误。”我们都知道,“孩子不经历挫折,是不会成长的”,但又有多少的家长有勇气和包容心去让孩子去犯他这个年龄允许犯的错误呢。“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互动的结果。有时父母会埋怨现在的家庭关系不好,不舒服,以为这种情况是谁的责任。但实际上如果把时间拉长就会发现,这里没有因果,你认为是原因的东西,本身可能就是结果,因果是互换的、循环的,而且经过无数次的循环,才形成了现在的格局。着重的是观察关系,而不是观察家庭教育中的对错,家庭关系是一种存在性的关系,没有什么谁对谁错。”我深深以为这段话不适用于家庭教育,更适用于家庭成员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追究因果与对错,谁知道现在我们指责的因,根本就是果呢。

      结语里提出了亲子教育的三个原则:

    第一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良好的关系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相互尊重的关系。

    第二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如果家长把教育专家的话太当真,可能会得不偿失,这里也包含我这本书谈到的教育理念,家长最好也不要太当真,最好只当作一种可选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全部。正确和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我们要告诉孩子一些实用的东西,不要只告诉孩子正确遥东西,很多正确的东西只能在书本上活着,在生活中往往就死了,起不到任何作用了。实用的教育才是现实教育,这种教育不容易妨碍孩子建立适合自己也适合社会的价值体系,伦理与哲学思想,审美态度与世界观。”

      书里的第一个案例提到了单亲妈妈,我摘录一下,可能各位看了心里会没有那么焦虑。

     单亲家庭并不一定会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影响,事实上,某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发展得比普通双亲家庭的还要好。当然,单亲家庭的孩子要发展好需要一些条件。一是带孩子的母亲必须是成熟的人,个性独立、开朗、快乐、并且乐于关照自己的孩子。二是母亲要有良好的社会身份与不错的经济收入,住房要宽一些,这样容易形成孩子与母亲各自的空间。三是孩子生长的环境,如社区、幼儿园、小学等不歧视单亲家庭的孩子。四是离婚的父母彼此宽容、认同,没有相互的怨恨、冷漠与隔绝,双方在孩子面前要维持一种亲情。五是有一个彼此和睦的、扩大的亲友系统,如孩子喜欢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舅舅、姨、叔叔等,他们都共同来关注孩子的成长。六是离家的父亲要保持与孩子的接触,并承担抚养与教育的责任,让孩子知道自己有父亲。如果上面的六点都具备,孩子的心理发展就不会出现问题,如果缺少其中的一两项,基本上是可以缓冲的,出问题也不会出大问题。如果缺少两项以上,未来就很难预测。”亲爱的们,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孩子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觉得只要是有孩子,这本书都非常的适用。但在深入之前,建议能把序和结语读懂了,这样看后面的案例才不会对号入座和迷茫。

    加油吧,爸爸妈妈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周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