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大帅3很烂,不信你再看

(2006-04-15 13:22:33)

马大帅3:小品“串串秀”

 

据说男和女去足球场看球的目的是不一样的,男人主要是去看球,而女人主要是去看帅哥。照此推理,看电视剧的观众也可以分两类,一种是为了看戏,一种是为看人。《马大帅》拍到第三部,仍然还有这么高的热度,不能不说这是赵本山本人的魅力,也就是说观众看《马大帅》已经超越了看剧情、看故事的简单层次,而大多是冲着赵本山这个小品演员来的。

之所以说赵本山是小品演员,而不是电视剧演员,是因为《马大帅3》整部戏实在太像一个小品“串串秀”啦!得出这个判断绝不像制片方所解释的,是赵本山和范伟他们在一起演小品演得太多啦,观众就觉得他们演电视剧也像在演小品,而是《马大帅3》本身就是一个大“小品”。

小品从本质上看是戏剧中的短篇小戏,在美学上高度遵守“三一律”(人物、时间、地点三统一)和“程式化”的创作规律,人物形象塑造上以性格单一化、脸谱化的“扁形人物”为主,情节上讲究以巧合、突转、误会等手段来编织,表演上追求戏剧化的表演状态,效果上追求喜剧化的观演效果。这些特征与电视剧作为长篇屏幕叙事艺术的美学特征是有鲜明区别的。按照小品美学的条条框框来套《马大帅3》,显然可以发现《马大帅3》不但“小品性”十足,而且还充分表现出鲜明的“反电视剧”品质。

角色设计,主次不分

与小品一样,《马大帅》的人物角色设计是一个封闭的结构。所有角色以仍然以马大帅、范德彪为核心,并在原有玉芬、小翠、钢子等主要角色外,增加了胡经理、小唐、刘姐、婷婷、江帆、牛三等次要角色。应该说,这些次要角色对于主角起到很好的陪衬与烘托作用,但在次要角色的处理上,《马大帅3》显然遵从了小品的角色设计规律,而没有按照电视剧的内在要求做出正确处理。

在小品的角色设计上一般要求角色戏分大致相当,只要出现的角色都对情节有关键作用。但电视剧就允许出现过渡角色,一旦角色没戏,马上就可以舍弃,不求贯穿始终。但《马大帅3》在这些小角色就犯了“平均主义”的错误。这些次要角色的戏份不能贯穿始终,但是又在剧中出戏过早,这样编剧在前期就不得不费尽心思去维护这些情节线索的连续性,以致于铺垫进大量游离于叙事主线的情节。如胡经理、江帆是为了马大帅作“双面间谍”而设计的,刘姐的出现是为了马大帅做婚托、婷婷的出现是为了照应第一部中的拳击手,等等;但是这些情节之前,在马大帅、范德彪执掌美容院这个大的叙事段落中,编剧费尽心思所做的铺垫情节使得整部戏的叙事没有中心,失去节奏,枝节乱生,杂乱无章,甚至有些情节很让观众困惑不解,如“马大帅被踹入河中救落水儿童”,前后都没头没脑。

如果真正按照电视剧编剧方法作处理,这些小角色及其情节的设计是绝不会这么繁琐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编剧“三一律”的小品美学情结在作祟,把每一个角色都当主要角色来写,没有处理好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主要情节与辅助情节的关系。另外也不排除绅长电视剧好卖钱的想法在其中。

性格不是割裂,就是重复

《马大帅3》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但没有取得丝毫的突破,反而割裂了与第一部、第二部的联系,使人物形象整体走向堕落。

第二部中马大帅之所以得到一处房产,那是他性格中“善”的因素发挥的作用,这一情节设计使主题显现出一丝“暖色”。但在第三部中,马大帅的“善”不但没有了踪影,反而多了些“委琐”、“狭隘”。如果说第一部中马大帅博得了同情,第二部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将一个有心做事业的马大帅高扬了上去,那么第三部不但将这个沦落的“校长”打回了最初的原型,甚至连最初的原型都不如,使马大帅的形象最终走向“渺小”和“卑贱”。显然在《马大帅3》不是为了塑造一个具有“丰富性”特征的马大帅,而是人为地割裂了人物性格的“坚定性”和“明确性”(黑格尔)。

在范德彪的形象塑造上,《马大帅3》犯了“话不能说三遍”的忌讳,编剧仿佛为了突出他“什么都想得到,没有什么做得到”,就在情节上让范德彪一次次犯几乎同样的“低级错误”,这种刻意的、低水平的简单重复显然对于塑造范德彪的立体性格是无益有害的。

此外,更重要的是,《马大帅3》几乎把两位主人公一切的失败都归因于性格本身的原因,而没有像第一部、第地平顺深入探究与之相联的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等,因此在这个意义可以说,《马大帅3》只具有“戏”的价值,而不具有作为现实题材电视剧所应有的现实主义深度。

苦难生活,何以发笑

如果说第一部、第二部还能给人以些许思考的话,那么《马大帅3》除了无聊的搞笑,就是搞笑的无聊。而且为了突出搞笑效果,《马大帅3》运用了大量的巧合、突转、误会等戏剧手段。“笑”是中国电视剧中所缺乏的,因为在国产剧中大量的“斗争叙事”与“苦难叙事”占据了主流。缺乏“笑”,但并不意味着什么样的“笑声”都是可以接受的。《马大帅3》把小人物当作取笑的对象,甚至把“小人物”当成“小人”来写,这样的“笑声”则是不合时宜的。

要知道,《马大帅》将镜头对准小人物,这是值得赞许的,但是艺术中的“小人物”绝不等于“小人”,“小人物”的“坦荡荡”是值得书写的,但“小人”的无聊搞笑却是不值得费笔墨的。《马大帅3》的错误就在于把“小人物”当作“小人”来写,原本还有些男子气概的马大帅和彪哥个个成了说话唯唯诺诺、干事经常干点坏事的“小人”,小唐由“痴情男子”变成了“偷情小人”、胡经理与江帆的感情纠葛变成了“小肚鸡肠”,等等。这样一种错误的人物形象定位使得《马大帅3》的主题与前两部有了截然相反的不同,原本积极向上的意义如今全都蒙上了灰色。

现实题材的“笑声”问题,其关键之处还在于在中国当下这个环境中,像马大帅、彪哥等这类低层“小人物”身上更多承载着生活的苦难(就像《马大帅1》中所展示“苦涩的笑”那样),而生活中真正构成“引人发笑”的内容本身就不多,所以要搞出既具有审美愉悦效果、又有深度思想价值的电视剧是非常有困难的,这也是多年来现实题材创作不能实现真正繁荣的主要原因。至于像《马大帅3》这样把“小人物”的生活做得如此庸俗而无聊,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足取的。

顺便再补充一句,中国电视剧很少注意时间对电视剧叙事的推进作用,《马大帅3》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叙事时间上,《马大帅3》根本没有明显的变化,天气、气候、季节、节气、节日等对情节的设计没有任何的帮助,从这一点看,《马大帅3》更像一部在摄影棚里“一蹴而就”的“恒温”电视小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