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周刊》又出书了,书名叫《爱是生产力——2009中国情爱报告》。该书属于一个新推出的系列“《新周刊》年度文丛”,将于3月里春暖花开的时节由我们的老合作伙伴漓江出版社出版上市。作为该文丛的首发之作,它既是《新周刊》情人节系列专题的这一老策划的新包装,同时也是《新周刊》图书新产品的新思路,敬请读者关注并支持。
情人节专题是《新周刊》做了11年的一个例牌,每年主题不同,但内容构成上有一些固定的格式化的东西,比如每年做一个“年度爱情榜”,比如每年做一份“年度情爱报告”等,效果不错,大家很喜欢,也常常有媒体跟着学做。比如,今年我看见有媒体在做情人节专题策划的时候,也借用了我们“年度情爱报告”这种形式来做主题报道,斗大的标题印在封面上在摊点的杂志堆里倒也很醒目,对于这种为我们带来间接广告效应的做法,在此我谢过了。
另外,需要特别提醒读者们留意的是,与《新周刊》这么多年所出版的百余本图书不同的是,该书的设计风格一反《新周刊》图书一贯的素白风格,用了画家周春芽的“桃花系列油画”作为封面设计的主要元素,看上去既应了时景又切了书题,很有一种春暖花开、春情勃发的感觉,热烈而秾艳。相信读者们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会感受到这扑面而来的春意,那么好吧,就请大家把春天带回家的时候,别忘了把买书的钱留下!不贵,定价每本才25块。
《爱是生产力——2009中国情爱报告》序
有一个说法,伟大的爱情是用来唏嘘的。11年了,从1998年开始,《新周刊》每到了春天都要“发一次情”——应情人节的景儿,做一个男女情感方面的话题:情人节特辑,作为献给天下有情人的一个小礼物,把爱情那点事拿出来梳理、盘点一通,用时尚的外衣包装一下,用严肃的社会学眼光审视、分析一下,再唏嘘感慨一番。
不出我们所料,接下来几乎每年的情人节专题报道,甫一推出都受到了读者的好评,以至每年情人节将至,这一期的杂志都会成为读者的一个期待,而情人节里购买和阅读《新周刊》,并把它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礼物送给自己所爱的人,也成为很多年轻朋友的习惯。也因此,《新周刊》情人节专题这个例牌策划,作为杂志延伸出来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子品牌,被一些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讲策划学的老师当作传媒策划的经典案例来讲习,就不会让人觉得奇怪了。
这的确是《新周刊》的有趣、有特色又有意义的成功创意,它不仅体现了这本以“新锐”为特征的话题杂志对社会现象和心态的深切关注和敏锐把握;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串情人节专题,合在一起,基本上反映出这些年来中国当下社会文化及中国人情感变化和演进的基本脉络,所以,《新周刊》迄今为止在每年情人节期间推出的这十个情人节专题报道,基本上也可以当作一部《中国当代情爱史》来读。
中国人情爱生活和爱情观,从上个世纪末到今天这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的确经历了一些非常微妙的变化。二十年前,我们的爱情在婚姻伦理和审美主义的自由理想之间徘徊——走向家庭还是走向自我?十年前,让我们心烦的问题是:爱情到底应该朝里走还是向外走——走向心灵还是走向物质?可临到五年前,人们谈到爱情时,最强烈的感受又变成: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走向爱人同志还是走向婚外小情儿。至于今天,所有这些选择,都集中到了一个新的困境:向前走还是往回走?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爱情,到底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还是低调回归传统?
这些微妙的变化,毫无疑问地体现在了《新周刊》多年来所做的这个情人节年度系列专题之中。从第一年以“我爱你”这样一个温馨的主题开始,最初几期情人节专题的主题,由“爱情之死”到“爱无能”、“亲爱的,让我们按程序接吻吧”,再到“爱情潜规则”、“亲爱的谁”,其调性是越做越灰色。必须承认,这不是我们及大多数读者愿意看到的结果,但却是那个所谓“世纪之交”的时期里中国爱情的真实面貌。
值得欣慰的是,在经历了近年来日益恶化的物欲膨胀和日益紧张的现实生存困顿之后,中国人的生活和价值观,开始不同程度地向传统和内心回归——能否回得去当另作别论,其情感生活和爱情观也开始走出迷乱和困惑的灰色地带——最后能否走出也难以论断,折射在《新周刊》的情人节专题上,则是近三年“保卫爱情”、“听说爱情还会回来”以及“爱是生产力”这些标题所传递出来的温情诉求。
在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中,2005年的时候,我们曾经把之前的几个情人节专题的内容重新编辑,出版了一本《中国爱情潜规则》,那基本可以看成是上面所说的近十几年来《新周刊》前一个时段中国爱情观察的阶段性总结。现在四、五年时间过去了,我们对最新的2008—2009年度的情人节专题做了一次重新包装,编辑出版这本《爱是生产力:2009中国情爱报告》,这个工作将以年度文辑的方式延续下去,每年推出,敬请期待。我们希望读者从这些文辑里不仅能够找出自己以及周围的人们这些年来情感变化的轨迹,同时也能更好地去把握爱的未来——我们都希望,那个未来会更好一些。
是为序。
周可(《新周刊》副主编)
2009年3月2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