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周刊》赈灾特刊提前出版!

(2008-05-19 01:52:47)
标签:

杂谈

《新周刊》赈灾特刊提前出版!

    以前上中国文学课,老师讲到杜甫的时候好象说过:国家不幸诗家幸。意思是说,是那场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让杜甫的诗歌有了“诗史”的境界。那时,我就在想:如果非要让大家在杜甫可以永世流传的好诗歌与当时百姓生活的富足安定之间作选择的话,我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尽管我们可能少了一个大诗人。
    不知怎么回事,这次地震灾难降临以来,媒体所表现出来的意料之中的职业性亢奋,老让我想起“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句话。的确,灾难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媒体的荣耀,也圆了很多记者们的个人事业梦想。做媒体的,一般情况下和有些当作家的比较像,一遇到如灾难、战争这样的重大题材就特兴奋,而且一兴奋起来还特别把自己当回事儿,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啥的。可结果呢?面对那么多死去的人,就算你做得再好,可这点破荣耀,还好意思拿出来炫耀吗?所以,想起那个自杀的凯文·卡特(他因为拍摄《饥饿的女孩》而获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又让人觉得特别可怜——他怎么就偏偏干起了照相这种营生呢?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真的不觉得我们《新周刊》的这期赈灾特刊有什么特别值得夸耀的。在这个灾难报道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的时候,我只是愿意和《新周刊》的读者一起,以这场地震为契机,来想想我们大家今后每天生活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些严峻的问题。毕竟,这么大的一件事,总不至于让我们迅速遗忘吧——虽然我们的确健忘过。

    以下是这一期的内容辑要,敬请关注。另外,补充一句,这一期《新周刊》的销售收入,将以全部捐献给灾区。

 

《新周刊》赈灾特刊之报道系列——

报道:灾难时刻的信息传播

——开篇:一场被直播的灾难
——信息传播的生死时速
——中央台,站出来!
——卫视故事:四川卫视的主场与全国电视总动员
——电台故事:耳边传来的生命消息
——报纸故事:到现场去见证生命奇迹
——网络故事:第一段地震视频和网络大爱
——成都:恐慌之城的信息斗争
——发自美国:外电这样报道震灾中的中国
——灾难语录
——新周刊现场图片报道:民·生

 

《新周刊》赈灾特刊之评论系列—— 

评论: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新周刊赈灾评论之一:这是一次生命教育
——新周刊赈灾评论之二:这是一次灾难教育
——新周刊赈灾评论之三:这是一次情感教育
——新周刊赈灾评论之四:这是一次传媒教育
——新周刊赈灾评论之五:我们都是人类自我膨胀的灾民
——新周刊赈灾评论之六:我们都是物化生活方式的灾民
——总编访谈录之徐刚专访: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