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狂恋中提琴:卡榭卡香的几张靓盘及其格调

(2008-05-01 01:54:17)
标签:

杂谈

         狂恋中提琴:卡榭卡香的几张靓盘及其格调狂恋中提琴:卡榭卡香的几张靓盘及其格调狂恋中提琴:卡榭卡香的几张靓盘及其格调

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编号为OP.120的,是两首《单簧管奏鸣曲》。在各类乐器上都表现不俗的勃拉姆斯据说对管乐器其实更加情有独钟,只是了晚年才真正大显身手。他为单簧管与钢琴所写这两首奏鸣曲,以及之前的编号为OP.114的《单簧管三重奏》和OP.115的《单簧管五重奏》,将木管乐器所特有的朴素、温暖、圆润、清纯以及优雅的特点,以及老年勃拉姆斯高远、超然以及恬淡的心境表现得真切动人,堪称杰作中的杰作、精品中的精品。我因为接触得少,原本对单簧管这种乐器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听了单簧管大师佩耶演奏的勃拉姆斯这几部作品,只能为自己以前的无知感到万分羞愧和懊恼。

但是,今天要说的,却还不是单簧管,而是同样让我有发现新大陆之感的中提琴,以及一位女中提琴演奏家金·卡榭卡香(Kim Kashkashian,也译为卡许卡湘,以下简称卡卡)和她的几张好听的盘。

由头就是勃拉姆斯编号为OP.120的那两首《单簧管奏鸣曲》。这两部作品其实勃拉姆斯在创作的时候,就特别注明是为单簧管或中提琴所作的。但是,单簧管的版本太出色太有名了,而中提琴本身就是比较冷门的乐器,该曲的中提琴版本也不多,所以我在扫听勃拉姆斯的时候没特别留意也不能算是我的错。DG有个小双张,收了祖克曼和巴伦伯依姆合作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和中提琴奏鸣曲各两首。老实说,我对兼拉中提琴的小提琴家祖克曼一直没有特别感觉,他演绎的勃拉姆斯中提琴奏鸣曲,感觉上很刻意、绷得很紧、抠得很死,有点过于追求对比效果——我瞎猜这是不是小提琴的常用套路,曲子里那种流畅的大气浑成的感觉总感到被怄着出不来。

狂恋中提琴:卡榭卡香的几张靓盘及其格调幸亏后来我听了卡卡在ECM出的一个版本(编号:1630),不仅上面那些不良感觉一扫而光不说,而且得到的是全新的感受。我们知道,编号为OP.120的这两首作品是勃拉姆斯晚年创作的最后两部室内乐作品,写于1894年。之后在生命剩下的最后三年时间里,已经强烈感受到死神日益逼近的勃拉姆斯没写其他什么东西了,只用两部声乐作品来回应死亡的降临。所以,我很主观地认为,OP.120这两部作品标识出来的,是勃拉姆斯生命的最后一个结点,他生命中最动人情感和他所历经的最漂亮风景,都在这里定格了,然后,他转过身去,就看见了死亡。

用中提琴演奏这两部作品,会很自然地失去单簧管版本中木管乐器特有的直拙、温和的质感,但却又多了几分柔美的媚态——我把媚态这个词看成是中性的,这种媚态在许多小提琴那里一过头,简直就要把人腻死。但卡卡拉的是中提琴,平和、淡定而舒展,有种从容不迫的气度,勃拉姆斯那种招牌式的忧郁气质,在她温暖、柔和又非常脱俗的琴音里,平添上了几分听天由命的平淡、恬静与释然,听起来真的舒服极了。ECM出的盘感觉上都是有温度的,如果它的绝大多数盘——至少是我喜欢的那些盘,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一种让人在心理和身体上产生冷冽之感甚至寒意的话,那么,卡卡这张盘里的两首《中提琴奏鸣曲》则是ECM唱片中少有的温暖型。

我有时甚至怀疑,是不是卡卡用的那把琴特别棒啊。但我一查资料却发现还真不是,卡卡用的这把琴就是祖克曼早前用过的Antonio & Girolamo Amati中提琴。而祖克曼本人目前所用的则是史上最伟大的中提琴家苏格兰人普利姆罗斯生前拥有的出自Andrea Guarneri 之手的ex-Primrose中提琴,这把名琴被认为是现存Andrea Guarneri 所制作的5、6把中提琴中最出色的一把。如此说来,这两部中提琴奏鸣曲在两个不同的演绎者那里给我带来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实在和琴没什么关系了。

说回到中提琴,“中”本来是个好词,但落到中提琴上却不遭待见。中提琴是一个很古怪很特别的乐器,一般说来,由于中提琴介于大小提琴之间,既没有小提琴的明亮和华丽,又没有大提琴的厚重、宽广,过于暗淡的音色使其在表现力上有很大局限和很高的难度;又由于人们讽刺地认为拉不好小提琴的才会去拉中提琴,所以专靠中提琴打天下的音乐家很少,音乐史上专门为中提琴写的曲子也屈指可数。《音乐圣经》介绍的一大堆音乐家中,中提琴家只有少得可怜的两位。卡卡不在其列,但我看到的资料显示,这位上世纪50年代出生在底特律的亚美尼亚裔美国艺术家却是当今乐坛上最有实力的中提琴家,说到她的贡献,最后落实下来的是这样的话:“她扩大了中提琴的表现范围,也提升了它的艺术境界。”

中提琴的专辑本来就不多,我以前没有卡卡的盘的时候,手头仅有的一张是中提琴家大师普利姆罗斯的专辑,里面收的尽是巴赫、莫扎特、舒伯特及勃拉姆斯等最正统的古典大师的曲子,这张专辑里的曲子基本上是改编而成的,非常好听。或许是普利姆罗斯太厉害了,他能把中提琴这件公认是有巨大局限性的乐器拉得如此自由潇洒——他甚至还敢于用帕格尼尼的名曲来挑战小提琴,这也难怪我在听他的这些曲子的时候,几乎没怎么把它们当成中提琴作品来听的缘故吧。但中提琴毕竟不是小提琴或大提琴,仅就自己而言,我听中提琴听出的那么一点点感觉,完全是卡卡给调教出来的,正是她,使我找到了一条进入中提琴这个冷宫的温暖的情感通道。

狂恋中提琴:卡榭卡香的几张靓盘及其格调据说卡卡出了30多张专辑,这对一个中提琴家来说,真算得上是奇迹了——哪有那么多曲子可拉啊?而我手头却只有其中的8张,而且还都是ECM的盘。尽管三年前就透过葛伯瑞克(Jan·Garbarek)伟大的《梦的礼赞》(In Praise of Dreams)中见识了卡卡中提琴幽灵般的神秘力量,但老实说,葛伯瑞克的萨克斯风太强大了,卡卡的中提琴能沦为配角都算是无比幸运了,所以和很多人一样,我真正接近卡卡,是因为那张《尤利西斯的精神之旅》的电影原音盘。安哲鲁普罗洛斯的闷片我之所以还能看得下去,主要就是仰仗于他的御用配乐师卡兰德柔给他片子配的音乐。而《尤利西斯的精神之旅》中摄人魂魄、诱人冥想的曼妙旋律,就是出自卡卡的如梦如幻的中提琴。虽说这个片子因为两个“卡女”的好音乐而大为增色,而搞得我都不知道该向谁致敬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卡卡能用人们公认的缺乏表现力的中提琴,把影片中那么简单而又沉闷的旋律拉得高深莫测、轻灵透亮,实在叫人匪夷所思。

                        狂恋中提琴:卡榭卡香的几张靓盘及其格调狂恋中提琴:卡榭卡香的几张靓盘及其格调

我听卡卡的演奏,最迷的就是她的速度,具体说就是她的慢——当然,我还真的很少听见有谁把中提琴拉得飞快的!卡卡的慢,慢得非常匀称、紧凑、瓷实、稳健,因而非常贴心,也非常潇洒,有风度、有内涵、有劲道。没错,旋律线简单但却异常平滑舒缓柔顺且极其张力,这就是卡卡。具体到她的《尤利西斯的精神之旅》,每一次听,都会很自然把自己放进某种画面之中,比如说,想象着有那么一个长镜头式的大画面,镜头里是黑云沉沉下的无边旷野,你自己在里面走,直到消失在悠长的天际线里,有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是不是很棒?

对于喜欢中提琴的人来说,卡卡的中提琴作品集《悲歌》(Elegies)(ECM编号:1316)是不能不听、听了之后一定会叫好的经典盘。该专辑精选从李斯特到柯达依、布里顿以及沃恩·威廉姆斯等一众现当代著名作曲家这其间200多年来的7首中提琴单曲,虽然作曲家分别属于不同风格类型——有点重旋律,有的则讲究节奏,而且曲子本身并不是特别有名,但精致讲究的选曲及编排,使整张CD的调调非常统一,旋律乍听有点单调,但情绪丰富而完整,有很强的冥想意味和沉吟般的感觉,十分耐听。而卡卡朴实、理性、内敛的演奏作风,更是把中提琴忧伤的沉郁基调和浓稠的温婉音色表现得几近完美。

当然,《悲歌》是张老盘了,没听过而有兴趣的,赶紧找来补补课是必要的,若一头扎在里面出不来就亏大了。毕竟,那是1986年录的东西,属于卡卡的“初鸣”吧(不知怎么搞的,每次提到《悲歌》,我就会想起女钢琴大师阿格里奇的《初鸣集》,“初鸣”这个词真好),20年之后成了经典,时不时翻出来听听会有好感觉,但主要还是得谦卑地供着膜拜着才好。

      狂恋中提琴:卡榭卡香的几张靓盘及其格调狂恋中提琴:卡榭卡香的几张靓盘及其格调狂恋中提琴:卡榭卡香的几张靓盘及其格调狂恋中提琴:卡榭卡香的几张靓盘及其格调

从1990年代一路跟进下来,卡卡出的专辑,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很有学究味道的盘。和一般的职业演奏家不一样的是,卡卡其实是一个大学教授,讲技巧重传统是她的本分,但她的亚美尼亚祖籍背景,却使她拥有一般主流欧美艺术家所不具备的比较另类的音乐感觉和趣味,所以,她在录勃拉姆斯这样的古典派之外,会很用心、很用力去偏重于演绎一些当代作曲家(多半是波罗地海小国或东欧一些国家的人)的曲子也就实属正常了。她的这类专辑我见到了一般也会买下,但实话实说,听起来感觉还是比较吃力。比如,她在其中担任中提琴演奏,收录了两位亚美尼亚当代作曲家的作品的专辑《Hayren》(ECM编号:1754),完全是亚美尼亚民族风与现代意识、技巧的奇妙混合,完全没多少象样的旋律,完全都是不同节奏和声音元素在支撑着扩张着蔓延着,听起来神经兮兮的,非常晦涩、古怪。我之所以还会时不时拿出来听听,主要是看卡卡的面子,并且本着学习的态度去听,至于喜欢,还真的说不上了。

与听《Hayren》有差不多同样感受的是卡卡的另外两张盘:一是她和老搭档钢琴家罗伯特·莱文(Robert Levin)以及美国打击乐手罗宾·舒尔科瓦斯基(Robin Schulkowsky )合作演绎几位当代音乐家(加拿大的Linda Bouchard、美国的Paul Chihara以及前苏联肖斯塔科维奇)作品的专辑(ECM编号:1425),二是她演绎格鲁吉亚作曲家Giya Kancheli和前苏联作曲家Alfred Schnittke的专辑(ECM编号:1471),也都几乎把我听到崩溃的边缘。西方现代音乐,我充其量也只能勉强够得着一点巴托克的边儿,而从这些专辑中,我零星看见另一些走得更前卫的欧美学院派的音乐探索猛进的足迹,但我显然无力跟进了。

狂恋中提琴:卡榭卡香的几张靓盘及其格调幸好,卡卡的专辑,还有另外一种类型,那就是承袭《悲歌》以及《尤利西斯的精神之旅》的电影原音路数下来的新专辑,去年出的《来自西班牙和阿根廷的歌》(Asturiana: Songs from Spain and Argentina)(ECM编号:1975)。相对于德奥正统而言,结合着民谣风格的西班牙音乐在古典音乐的概念里无疑是另类的。但这种另类可不是我们一般讲的前卫和实验的同义词,而是另外一种精神面貌和生命状态。像梦幻、诡异、俗艳、慵懒、狂放、宿命、神秘、华丽……这样一些词汇,也只有放到西班牙味道的音乐里才显得那么的贴切。专辑中26首歌曲,改编自西班牙和阿根廷作曲家的作品,无一不透着绝对纯正的西班牙味道。ECM的编辑就是厉害,创意整合能力超强。那么多不同作曲家的曲子串到一起串成一条浑然天成的大河,听这张盘就如同河上泛舟,时起而澎湃,时落而忧伤,此起彼伏、蜿蜒流转,荡气回肠如随波逐流,真乃惬意无比。

以前听拉罗查弹西班牙作曲家的钢琴曲,我就惊叹,何以只有西班牙的音乐,能够将激情澎湃和忧郁感伤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状态,如此和谐而又神经质般地混合在一起,铺陈出那么多光怪陆离、多姿多彩的生命故事来!这一回听卡卡的《来自西班牙和阿根廷的歌》,透过专辑目录上诸如法雅、格拉纳多斯以及希纳斯特拉等梦幻般的迷人名字,我在她那种微妙而摄人魂魄的神秘琴音里,再次感受到一种冰火两重天般的绚烂忧伤和冷艳激情。整张专辑从头到尾都贯穿了超级迷人的歌唱气质,有一种风清云淡、娓娓道来的韵致。也因此,中提琴这件有点呆拙的乐器,在卡卡手上变得极有格调起来——这当然也得益于罗伯特·莱文那架钢琴鬼鬼祟祟般如影随形的附和啦。

在弦乐器当中,小提琴无疑是最风光的了,大提琴也因为一些大师级人物的作为,渐有了王者之尊;至于夹在中间的中提琴,其在音乐史上受冷落的程度,实在叫人看了很不落忍。上世纪上半叶有普利姆罗斯这样的大师勉强撑起小小一片天,至于当下这20来年,这种冷门乐器之所以还会慢慢热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应该仰仗卡卡的功劳吧。卡卡的盘我才听这么几张就敢下此断言,完全是因为我觉得她掀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潮流(透过ECM的音乐理念),并代表了人们审美的一种趋势,她的内敛她的舒缓她的沉郁她的温润,等等,已经超出了一件乐器的限定,成为了我们时代某种趣味的标杆。

狂恋中提琴:卡榭卡香的几张靓盘及其格调

 

TIPS:关于中提琴的几则冷幽默——

 

A: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区别在哪里?
    Q:尺寸不同,中提琴比较大一点,这样,中提琴的琴盒就可以装更多啤酒。

 

A:如何让小提琴听起来更像中提琴?
    Q:漏拉很多音。

 

A:有多少中提琴能够亲手去换灯泡?
    Q:没有,因为他们爬不到那么高。

 

A:为什么交响乐团有呢么多中提琴手?
    Q:用来减少盲流。

 

A:如何让三个中提琴手演奏起来完全一致?
    Q:把其中两个拉出去毙了。

 

A:中提琴的音域有多大?
    Q:哦,应该是20码吧——如果你的胳膊好使的话。

 

A:如何才能知道中提琴跑音了?
    Q:你看见弓还在运行。

 

一次飞行旅行中,一位朋友打算和邻座攀谈一下:“我有很多关于中提琴的笑话,你愿意听吗?”
“哦,那我得让你知道,我就是一个中提琴手。”
“太棒了,我这就慢慢告诉你吧。”

 

有一个乐团的中提琴手,每次上台之前总要拿出燕尾服口袋里一张便条看一眼才上台。别人好奇问他纸条上都写了什么,他都不说。一次有人趁演出前偷偷拿出纸条一看,原来上面写着:“右手拿弓,左手拿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