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下)勃拉姆斯唱片排行榜之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2007-08-25 18:44:35)
分类: 音乐的事
 

    1857年,勃拉姆斯在他生命的第二个本命年里终于完成了伟大的《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这部具有典型交响风格的协奏曲,被看成是他对自己内心深处由来已久的交响乐冲动的第一次成功平复。与此同时,作为克拉拉的仰慕者和暧昧的爱慕者,勃拉姆斯在他的恩师舒曼去世一年后的时间里,用这部作品,对自己执迷于克拉拉的强烈的骑士般圣洁情感,作了一次形而上的了断。

 

    也就是在一年前,面对舒曼的离去所留下的情感空位,在仰慕和爱恋之间挣扎了4年的勃拉姆斯最终还是选择了用迟疑、沉默和退却,来回应独身拉扯着7个孩子的母亲克拉拉矜持而得体的等待。在这之后直到《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完成的差不多一年时间里,勃拉姆斯开始了这部协奏曲的写作,并两度陪同克拉拉和她的7个孩子在莱茵河旅行。与克拉拉一家的近距离体贴入微的相处,反而拉远了这两个特殊情人之间的距离。

 

    这期间——应该就是在勃拉姆斯埋首《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暴风雨般的第一乐章写作之时,他在给克拉拉的频繁的书信中写下了他对“激情”的理解:“激情对人类而言并非自然的,它总是以外如赘瘤。怀抱理想而真诚的人,总应该在快乐和悲伤的时候保持住平静的心情。激情在心中燃烧过度的人应该视自己为病人,为了健康而寻找良药,激情必须赶快消退,不然就应该被驱除出去。”当《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完成后,人们发现第二乐章柔板有一个这样的标题:“奉主之名而来的有福之人。”没有人怀疑这是指克拉拉,因为关于这个协奏曲,勃拉姆斯曾经致函克拉拉:“我也正为你画一幅可爱的肖像,那将是柔板乐章。”

 

    这是一部明显带有自虐倾向和变态美感的作品,这也是一部老气横秋的作品,比交响乐还交响乐的波澜壮阔的开篇,奠定了勃拉姆斯式宏大叙事的风格和英雄姿态,而在其崇高的英雄主题和交响气势(其气势之大,竟然大过他的交响曲)的背后,却是一派深秋时节的萧瑟寒意和冰冷如铁的肃穆冥想。紧张、亢奋,又充满细如发丝的忧伤自责,急风暴雨式的肥大和弦和宽阔绵长的乐队伴奏中,弦乐的沉湎和钢琴琴键的上扬,交织出拉锯般的紧张、挣扎和胶着,那是勃拉姆斯不宽容的自我否定冲动的体现,听起来非常过瘾。

 

    很难想象,这部协奏曲完成后,它的第二部要等到24年后才出来。正好又过去了两个本命年,从“第一”到“第二”,24岁的小青年变成了48岁的成熟中年人。在这个24年中,勃拉姆斯经历了他并不喧嚣的人生中的一些最重要的事情。这期间,他经历了父母双亡(这之前是父母离异和父亲再婚,他对他的父亲的情感,也由怨恨转为同情)的家庭变故,经历了与挚友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友谊的破裂、修复与再破裂,他经历了一场音乐史上最荒谬的战役(他与同时代明星瓦格纳的贴身肉搏)并遭遇失败,经历了成名所带来的亢奋与孤独,当然,如人们所料,他还经历了数次热烈而没有结果的爱情,重要的是,他发福了,留起了长头发,而且蓄了一把大胡子,他那张“浪漫小伙子”俊朗的脸因此也因此沉淀了许多“交响乐先知”的况味。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完成于勃拉姆斯愉快的意大利之旅后,那时他在维也纳西边那片葱绿森林里的普列斯堡姆别墅区度过了四个半月满足而平静的隐居生活。从1878年他的第一次意大利之旅给他带来了无限喜悦之后,勃拉姆斯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多年里,一共去了八次意大利,而且每次都是无一例外地选择在四、五月份生日前后。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为他越来越感到孤独的内心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意大利的阳光,但可以肯定的是,勃拉姆斯是一个北方人,他喜欢南方的夏天甚于喜欢一切——除了他自己。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脱胎于勃拉姆斯两次意大利“暮春初夏”之旅的美好回忆,和他的“第一”一样,“第二”有着非常华丽、恢弘、雄伟又不乏柔美抒情气质的开头,但这部与“第一”在一开始很相象的曲子,越到后面越是不同,越能看到一些简单、清澈而明快的东西。在第三乐章两度用低廻、宽阔、深沉的大提琴与钢琴之间“极端睿智而冷静”的对话,摆脱了“第一”神经质般的忧郁气质和青春躁动之后,勃拉姆斯云淡风清般地越过一片平坦的开阔地,沐浴着意大利式的欢娱阳光,向着比远方更远的远方奔突而去。

 

    没有谁会拒绝这个作品干净而简洁有力的结尾,没有一点无谓的黏着感(用李杭育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大气而不草率,缠绵而不沉溺”——啊,李老师用词真是精准,不愧是个作家!),有一种甩包袱的决然和甩掉所有包袱之后的释然,这,就叫放弃之美。如同人生化境,得之为累,弃之为爽。看起来,勃拉姆斯在这一刻,真的是活开了!

 

    很多人听勃拉姆斯,往往偏爱或专著于他的亢奋激情和昂扬的英雄气质,但我喜欢的则是他激情澎湃、血脉贲张过程中近乎残酷的自我冷却。而就在这种极端刺激的冰火两重天之上,是阳光普照的天外天。

 

    啊,勃拉姆斯的天,是明朗的天;勃拉姆斯的天,是夏天的天;勃拉姆斯的天,是意大利的天!

 


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唱片试听榜

(排名按演奏者的年龄辈分排序)

 

巴克豪斯——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下)勃拉姆斯唱片排行榜之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第2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
协奏: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伯姆/DECCA 466 380-2

 

巴克豪斯的勃拉姆斯是绝对男性化的,充满无人匹敌的雄辩气质和高贵的悲剧美,千万不要去计较他的细节,而是任其雄浑气魄挟裹而去,爽朗之极。我不知道别人的感受,听巴克豪斯这个版本,我自己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它的外表是如此的狂放,而内里却是如此均衡而节制。也因此,他指下的莫扎特、贝多芬以及勃拉姆斯是如此不同的作曲家,但却有一种统一的精神贯穿着。我由此想到,这是一个自由而守规矩的时代,而巴克豪斯应该是这个理性时代的典范型人物,他身上所具有但今天几乎无迹可寻的高贵的优越感,同时也正是古典时代的酒神美学的颠峰,而这种美,在所有的钢协中,只有勃拉姆斯的这首钢协和贝多芬的“第五”这两首有资格代言。

 

鲁宾斯坦——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下)勃拉姆斯唱片排行榜之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1、勃拉姆斯:第1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第2钢琴协奏曲]
协奏: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莱因斯多夫/RCA 09026 63059-2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下)勃拉姆斯唱片排行榜之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2、勃拉姆斯:第2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第1钢琴协奏曲]
协奏:伦敦交响乐团/指挥:科茨/RCA 09026 63001-2

 

一个肖邦专家怎么可能是勃拉姆斯体贴的诠释者呢?或许他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但多数情况下是一个糟糕的搅局者。我带着好奇之心听过数遍鲁宾斯坦的这两首勃钢协,我认定他属于后者。总的来说,鲁宾斯坦缺乏理解勃拉姆斯的耐心,他甚至被勃拉姆斯的繁复结构搞得心烦意乱,他抒情的冲动使他妨碍了他对全局的掌控。当然,这是针对他的勃二而言,相比较来说,我更愿意接受他的勃一,虽然力度和恢弘感上有点欠缺,虽然在速度上还是慌里慌张,但他把曲子里阴郁与狂喜、紧张与洒脱的冲突关系,诠释得层次分明。

 

阿劳——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下)勃拉姆斯唱片排行榜之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1、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2CD]
协奏:爱乐乐团/指挥:朱里尼/EMI 5 75326 2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下)勃拉姆斯唱片排行榜之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2、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 序曲 海顿主题变奏曲[2CD]
协奏:皇家音乐会管弦乐团/指挥:海汀克/PHILIS 438 320-2

 

很多人对阿劳的勃拉姆斯不以为然,真不明白是为什么,但我真的很喜欢他的勃一(尤其是EMI录的那个),因为阿劳的勃一有着其他版本难以企及的悲剧感和苍凉意味,他不紧不慢、沉郁顿挫却又稳健苍劲的从容步态,硬是把还是一个小青年的勃拉姆斯一下子弹老了至少20多岁,真是不同凡响。有人觉得阿劳的处理古怪而主观,而我倒宁可把这看成是他的特色。阿劳这个智利人本是匹安底斯山的烈马,结果到德国学艺后加了个理性的箍套,这种经历本身就具有了一种非凡的冲突感——内向但心里有火,冲动、敏感但却从不放任怂恿,这种状态,令他在精神气质上更接近勃拉姆斯。

 

霍洛维茨——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下)勃拉姆斯唱片排行榜之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第2钢琴协奏曲 第1交响曲
协奏:NBC交响乐团/指挥:托斯卡尼尼/NAXOS 8.110805-6

 

霍洛维茨弹勃拉姆斯会是怎么样的?想必大家应该是很陌生吧?在我的印象中,这位以弹拉赫玛尼诺夫、舒曼及斯克里亚宾出名的大师却很少碰勃拉姆斯,这一点,很让我有好奇心。那天在档口看到拿索斯有他的老录音没犹豫就买下了,正如我担心的一样,这张和托斯卡尼尼的NBC交响乐团合作的卡内基现场,录音实在差到不能再差,托斯卡尼尼的NBC一如既往的放肆在霍洛维茨大师面前还是有所收敛,但彼此的游历感显而易见,霍洛维茨这位音效大师的钢琴草率而外向,更重要的是它实在闷得厉害,完全没有光泽。这张盘我第一遍听的时候简直就是惊讶——完全不是拿索斯的正常转录水准,不甘心之余的第二次简直就是灾难,反正,以后如果遇到霍洛维茨的勃拉姆斯,我会躲得远远的。

 

里赫特——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下)勃拉姆斯唱片排行榜之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第2钢琴协奏曲 第1钢琴奏鸣曲
协奏:芝加哥交响乐团/指挥:莱因斯多夫/DG 82876-60860-2

 

里赫特在我心目中称得上是古典时代最后一位结构大师,他不是那种奢侈的音色腐败分子,也不是一味放纵自己的表情主义者,在他阔大的视野里,非凡的节奏感和清晰的层次感令人叹为观止。勃拉姆斯的这两首钢协虽然都热情洋溢,其实非凡,充满英雄主义的崇高感,但总体上讲,其基调第一偏冷(小调嘛)第二偏暖。里赫特与众不同地用一种冷峻的笔调,成功抑制住其他演奏者随时可能出现的狂躁冲动,他的勃拉姆斯“第二”绝对是大义色空的典范,冷峻而犀利,淡定而澄明。

 

吉列尔斯——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下)勃拉姆斯唱片排行榜之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 幻想曲[2CD]
协奏:柏林爱乐乐团/指挥:约胡姆/DG 447 446-2

 

勃拉姆斯两首钢协最权威也是最受推崇的版本,最准确也是最完美地开掘出勃拉姆斯内在理性精神,注意这位大师在情感两极的高超的平衡力,无论是激情四射的狂想还是柔美细腻的抒情,都拿捏得极有分寸,所以,我也觉得吉列尔斯的版本是所有我所听过的对勃拉姆斯两首钢协的诠释中最安全的版本。除此之外,我没有更多的话可说,如果你只想拥有一张勃拉姆斯两首钢琴协奏曲的唱片,千万别犹豫,就是吉列尔斯了。

 

安达——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下)勃拉姆斯唱片排行榜之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第2钢琴协奏曲
[+格里格:钢琴协奏曲]
协奏:柏林爱乐乐团/指挥:库贝里克/DG 474 838-2

 

勃拉姆斯的《第2钢琴协奏曲》是安达的成名作,他早年凭着对勃二激情四射的演绎而一炮走红,一生都在演奏这部作品。晚年的这个录音深沉、庄重、稳健但不失激情,气质高雅,充满诗情画意,摇曳多姿。他对于对比效果精益求精的追求使这个版本具有很好的层次感,而且钢琴与库贝里克的乐队彼此照应、心心相通,配合得和谐,完全没有凑合与疏离之感,因而使整体平衡感达到较完美的程度,不足之处是后半部分力度控制上感觉有点勉强,节奏控制稍逊,对勃拉姆斯细腻微妙的心理表情的处理也略感含糊。

 

波里尼——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下)勃拉姆斯唱片排行榜之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1、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2CD]
协奏:柏林爱乐乐团/指挥:阿巴多/DG 457 837-2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下)勃拉姆斯唱片排行榜之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2、勃拉姆斯:第2钢琴协奏曲
钢琴:波里尼/协奏:柏林爱乐乐团/指挥:阿巴多/DG 453 505-2

 

要想在波里尼的指间去寻找柔情似水的东西比较困难,但更重要的是,和上一辈大师相比,波里尼这代钢琴家基本上放弃了对结构的兴趣,因而他在处理勃拉姆斯这两首冲突感极强的作品时缺乏内在的深度,而且丰富性和均衡感都不够。但他的干净、清晰令人难忘,尤其是第二的第三乐章,钢琴在乐队沉思般氛围中如幽灵般时隐时现,漂亮之极;至于他的第一,我想如果能不听还是最好别听。我最初因为喜欢波里尼的勃二而回头去找他的勃一时买到DG的这个“小双张”的,听完之后还真觉得有点亏。


科瓦塞维奇——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下)勃拉姆斯唱片排行榜之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及独奏钢琴作品[4CD]
协奏:伦敦交响乐团/指挥:科林·戴维斯爵士/PHILIS 4757160

 

不知怎么回事,一提到科瓦塞维奇,我就会想到斯托依科维奇、米洛舍维奇这样一些在足球场上奔突的前南斯拉夫的大牌球星。不是因为他们都叫“维奇”,而是他们精湛的技艺、潇洒的风度和骨子里面无可救药的唯美主义。科瓦塞维奇的触键敏感而锐利,音色透明而灿烂,充分发掘出勃拉姆斯内心深处的温暖阳光和诗意,虽说科瓦塞维奇的勃拉姆斯总体感觉稍微有一点外向,但仍然从容不迫、温柔动人、优雅可爱。

 

齐默尔曼——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下)勃拉姆斯唱片排行榜之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1、勃拉姆斯:第1钢琴协奏曲
协奏:柏林爱乐乐团/指挥:西蒙·拉特爵士/DG B0006203-02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下)勃拉姆斯唱片排行榜之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2、勃拉姆斯:第2钢琴协奏曲
协奏: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伯恩斯坦/DG 415 359-2

 

气质浪漫到有点波西米亚味道的波兰钢琴家齐默尔曼固然是肖邦当仁不让的首席诠释者,但老实说,他演绎的肖邦两首钢协,我以为,远没有他演绎的勃拉姆斯这两首来得有味道。他身上的波西米亚味令他与勃拉姆斯作品里的自由、欢娱气质(尤其是第二里)息息相通,却又恰如其分地避免了其学究味。而勃拉姆斯特有的宽广、大气与自怜、自省甚至自恋相混合的音乐性格,在齐默尔曼的诠释中,有几近完美的表现。听这两张盘的,我的一个感觉是,齐默尔曼不像很多其他的演奏者,弹到后面多少有点力不从心,他更像是一位慢热型选手,其承转合得有条不紊,而且越到后面越能保持旺盛的体力和到位的理解力,这实在令人惊叹不已。当然,这两张盘也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太奢侈,近些年来,DG老爱搞这种盘剥消费者的“一盘一曲”的勾当,而且还全是正价。

 

格里茂——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下)勃拉姆斯唱片排行榜之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第1钢琴协奏曲
协奏:柏林国家小乐队/指挥:桑德林/ERATO 3984 21633-2

 

真的很奇怪,勃拉姆斯的女人缘其实还是不错的,而且20世纪的钢琴女杰也的确不少,但她们当中为什么很少有人去碰勃拉姆斯的这两部钢协呢?勃拉姆斯钢协恢弘的交响性所造成的规模掌控上的难度应该是一个原因,但再想想,一般30分钟左右的协奏曲到了勃拉姆斯这里,时长竟然勃到了空前的近50分钟,这对一个女人来说实在是有点施虐的感觉,女人们对勃拉姆斯敬而远之也实属正常了。仅就这一点而言,法国美女格里茂的出手,就实在是让人惊叹而佩服了,何况,她的勃一大气、豪迈又妩媚如铿锵玫瑰,绝对值得一听,再听。

 

巴伦伯依姆——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下)勃拉姆斯唱片排行榜之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第2钢琴协奏曲
协奏:纽约爱乐乐团/指挥:祖宾·梅塔/FDCA 566

 

听完这张盘,我更坚定地相信,作为钢琴家的巴伦伯依姆一生可能只有两部杰作,一是他的门德尔松《无词歌》全集,迄今我没见过更好的版本,二是他和杜普蕾两口子合作的勃拉姆斯两首大提琴奏鸣曲。至于他和梅塔合作的勃拉姆斯的这个第二,真的很普通(如果你把他当作一流钢琴家来看的话),如果可以的话,我要说,他应该只弹出了半个勃拉姆斯。

 

注:我的同事,《新周刊》图片管理员阿梅对本文亦有贡献,由于在网上找的封套图片效果不好,她慷慨地为我认真扫描了我收藏的这两个作品CD的全部封面,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