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音乐的事 |
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唱片试听榜
(排名按演奏者的年龄辈分排序)
勃拉姆斯:第2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
协奏: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伯姆/DECCA 466 380-2
巴克豪斯的勃拉姆斯是绝对男性化的,充满无人匹敌的雄辩气质和高贵的悲剧美,千万不要去计较他的细节,而是任其雄浑气魄挟裹而去,爽朗之极。我不知道别人的感受,听巴克豪斯这个版本,我自己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它的外表是如此的狂放,而内里却是如此均衡而节制。也因此,他指下的莫扎特、贝多芬以及勃拉姆斯是如此不同的作曲家,但却有一种统一的精神贯穿着。我由此想到,这是一个自由而守规矩的时代,而巴克豪斯应该是这个理性时代的典范型人物,他身上所具有但今天几乎无迹可寻的高贵的优越感,同时也正是古典时代的酒神美学的颠峰,而这种美,在所有的钢协中,只有勃拉姆斯的这首钢协和贝多芬的“第五”这两首有资格代言。
1、勃拉姆斯:第1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第2钢琴协奏曲]
协奏: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莱因斯多夫/RCA 09026 63059-2
2、勃拉姆斯:第2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第1钢琴协奏曲]
协奏:伦敦交响乐团/指挥:科茨/RCA 09026 63001-2
一个肖邦专家怎么可能是勃拉姆斯体贴的诠释者呢?或许他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但多数情况下是一个糟糕的搅局者。我带着好奇之心听过数遍鲁宾斯坦的这两首勃钢协,我认定他属于后者。总的来说,鲁宾斯坦缺乏理解勃拉姆斯的耐心,他甚至被勃拉姆斯的繁复结构搞得心烦意乱,他抒情的冲动使他妨碍了他对全局的掌控。当然,这是针对他的勃二而言,相比较来说,我更愿意接受他的勃一,虽然力度和恢弘感上有点欠缺,虽然在速度上还是慌里慌张,但他把曲子里阴郁与狂喜、紧张与洒脱的冲突关系,诠释得层次分明。
1、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2CD]
协奏:爱乐乐团/指挥:朱里尼/EMI 5 75326 2
2、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 序曲 海顿主题变奏曲[2CD]
协奏:皇家音乐会管弦乐团/指挥:海汀克/PHILIS 438 320-2
很多人对阿劳的勃拉姆斯不以为然,真不明白是为什么,但我真的很喜欢他的勃一(尤其是EMI录的那个),因为阿劳的勃一有着其他版本难以企及的悲剧感和苍凉意味,他不紧不慢、沉郁顿挫却又稳健苍劲的从容步态,硬是把还是一个小青年的勃拉姆斯一下子弹老了至少20多岁,真是不同凡响。有人觉得阿劳的处理古怪而主观,而我倒宁可把这看成是他的特色。阿劳这个智利人本是匹安底斯山的烈马,结果到德国学艺后加了个理性的箍套,这种经历本身就具有了一种非凡的冲突感——内向但心里有火,冲动、敏感但却从不放任怂恿,这种状态,令他在精神气质上更接近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第2钢琴协奏曲 第1交响曲
协奏:NBC交响乐团/指挥:托斯卡尼尼/NAXOS 8.110805-6
霍洛维茨弹勃拉姆斯会是怎么样的?想必大家应该是很陌生吧?在我的印象中,这位以弹拉赫玛尼诺夫、舒曼及斯克里亚宾出名的大师却很少碰勃拉姆斯,这一点,很让我有好奇心。那天在档口看到拿索斯有他的老录音没犹豫就买下了,正如我担心的一样,这张和托斯卡尼尼的NBC交响乐团合作的卡内基现场,录音实在差到不能再差,托斯卡尼尼的NBC一如既往的放肆在霍洛维茨大师面前还是有所收敛,但彼此的游历感显而易见,霍洛维茨这位音效大师的钢琴草率而外向,更重要的是它实在闷得厉害,完全没有光泽。这张盘我第一遍听的时候简直就是惊讶——完全不是拿索斯的正常转录水准,不甘心之余的第二次简直就是灾难,反正,以后如果遇到霍洛维茨的勃拉姆斯,我会躲得远远的。
勃拉姆斯:第2钢琴协奏曲 第1钢琴奏鸣曲
协奏:芝加哥交响乐团/指挥:莱因斯多夫/DG 82876-60860-2
里赫特在我心目中称得上是古典时代最后一位结构大师,他不是那种奢侈的音色腐败分子,也不是一味放纵自己的表情主义者,在他阔大的视野里,非凡的节奏感和清晰的层次感令人叹为观止。勃拉姆斯的这两首钢协虽然都热情洋溢,其实非凡,充满英雄主义的崇高感,但总体上讲,其基调第一偏冷(小调嘛)第二偏暖。里赫特与众不同地用一种冷峻的笔调,成功抑制住其他演奏者随时可能出现的狂躁冲动,他的勃拉姆斯“第二”绝对是大义色空的典范,冷峻而犀利,淡定而澄明。
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 幻想曲[2CD]
协奏:柏林爱乐乐团/指挥:约胡姆/DG 447 446-2
勃拉姆斯两首钢协最权威也是最受推崇的版本,最准确也是最完美地开掘出勃拉姆斯内在理性精神,注意这位大师在情感两极的高超的平衡力,无论是激情四射的狂想还是柔美细腻的抒情,都拿捏得极有分寸,所以,我也觉得吉列尔斯的版本是所有我所听过的对勃拉姆斯两首钢协的诠释中最安全的版本。除此之外,我没有更多的话可说,如果你只想拥有一张勃拉姆斯两首钢琴协奏曲的唱片,千万别犹豫,就是吉列尔斯了。
勃拉姆斯:第2钢琴协奏曲
[+格里格:钢琴协奏曲]
协奏:柏林爱乐乐团/指挥:库贝里克/DG 474 838-2
勃拉姆斯的《第2钢琴协奏曲》是安达的成名作,他早年凭着对勃二激情四射的演绎而一炮走红,一生都在演奏这部作品。晚年的这个录音深沉、庄重、稳健但不失激情,气质高雅,充满诗情画意,摇曳多姿。他对于对比效果精益求精的追求使这个版本具有很好的层次感,而且钢琴与库贝里克的乐队彼此照应、心心相通,配合得和谐,完全没有凑合与疏离之感,因而使整体平衡感达到较完美的程度,不足之处是后半部分力度控制上感觉有点勉强,节奏控制稍逊,对勃拉姆斯细腻微妙的心理表情的处理也略感含糊。
1、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2CD]
协奏:柏林爱乐乐团/指挥:阿巴多/DG 457 837-2
2、勃拉姆斯:第2钢琴协奏曲
钢琴:波里尼/协奏:柏林爱乐乐团/指挥:阿巴多/DG 453 505-2
要想在波里尼的指间去寻找柔情似水的东西比较困难,但更重要的是,和上一辈大师相比,波里尼这代钢琴家基本上放弃了对结构的兴趣,因而他在处理勃拉姆斯这两首冲突感极强的作品时缺乏内在的深度,而且丰富性和均衡感都不够。但他的干净、清晰令人难忘,尤其是第二的第三乐章,钢琴在乐队沉思般氛围中如幽灵般时隐时现,漂亮之极;至于他的第一,我想如果能不听还是最好别听。我最初因为喜欢波里尼的勃二而回头去找他的勃一时买到DG的这个“小双张”的,听完之后还真觉得有点亏。
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及独奏钢琴作品[4CD]
协奏:伦敦交响乐团/指挥:科林·戴维斯爵士/PHILIS 4757160
不知怎么回事,一提到科瓦塞维奇,我就会想到斯托依科维奇、米洛舍维奇这样一些在足球场上奔突的前南斯拉夫的大牌球星。不是因为他们都叫“维奇”,而是他们精湛的技艺、潇洒的风度和骨子里面无可救药的唯美主义。科瓦塞维奇的触键敏感而锐利,音色透明而灿烂,充分发掘出勃拉姆斯内心深处的温暖阳光和诗意,虽说科瓦塞维奇的勃拉姆斯总体感觉稍微有一点外向,但仍然从容不迫、温柔动人、优雅可爱。
1、勃拉姆斯:第1钢琴协奏曲
协奏:柏林爱乐乐团/指挥:西蒙·拉特爵士/DG B0006203-02
2、勃拉姆斯:第2钢琴协奏曲
协奏: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伯恩斯坦/DG 415 359-2
气质浪漫到有点波西米亚味道的波兰钢琴家齐默尔曼固然是肖邦当仁不让的首席诠释者,但老实说,他演绎的肖邦两首钢协,我以为,远没有他演绎的勃拉姆斯这两首来得有味道。他身上的波西米亚味令他与勃拉姆斯作品里的自由、欢娱气质(尤其是第二里)息息相通,却又恰如其分地避免了其学究味。而勃拉姆斯特有的宽广、大气与自怜、自省甚至自恋相混合的音乐性格,在齐默尔曼的诠释中,有几近完美的表现。听这两张盘的,我的一个感觉是,齐默尔曼不像很多其他的演奏者,弹到后面多少有点力不从心,他更像是一位慢热型选手,其承转合得有条不紊,而且越到后面越能保持旺盛的体力和到位的理解力,这实在令人惊叹不已。当然,这两张盘也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太奢侈,近些年来,DG老爱搞这种盘剥消费者的“一盘一曲”的勾当,而且还全是正价。
勃拉姆斯:第1钢琴协奏曲
协奏:柏林国家小乐队/指挥:桑德林/ERATO 3984 21633-2
真的很奇怪,勃拉姆斯的女人缘其实还是不错的,而且20世纪的钢琴女杰也的确不少,但她们当中为什么很少有人去碰勃拉姆斯的这两部钢协呢?勃拉姆斯钢协恢弘的交响性所造成的规模掌控上的难度应该是一个原因,但再想想,一般30分钟左右的协奏曲到了勃拉姆斯这里,时长竟然勃到了空前的近50分钟,这对一个女人来说实在是有点施虐的感觉,女人们对勃拉姆斯敬而远之也实属正常了。仅就这一点而言,法国美女格里茂的出手,就实在是让人惊叹而佩服了,何况,她的勃一大气、豪迈又妩媚如铿锵玫瑰,绝对值得一听,再听。
勃拉姆斯:第2钢琴协奏曲
协奏:纽约爱乐乐团/指挥:祖宾·梅塔/FDCA 566
听完这张盘,我更坚定地相信,作为钢琴家的巴伦伯依姆一生可能只有两部杰作,一是他的门德尔松《无词歌》全集,迄今我没见过更好的版本,二是他和杜普蕾两口子合作的勃拉姆斯两首大提琴奏鸣曲。至于他和梅塔合作的勃拉姆斯的这个第二,真的很普通(如果你把他当作一流钢琴家来看的话),如果可以的话,我要说,他应该只弹出了半个勃拉姆斯。
注:我的同事,《新周刊》图片管理员阿梅对本文亦有贡献,由于在网上找的封套图片效果不好,她慷慨地为我认真扫描了我收藏的这两个作品CD的全部封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