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代发一位朋友对《读书》事件的意见

(2007-07-24 17:55:17)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外地朋友(也是我当年的同事),在“认真拜读”完博主关于《读书》的文章后,和博主在电话里有过15分钟左右的交流。其寥寥数语远远胜过我近万言的唠叨。为了表达我对浪费了他不少长话费的愧疚,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分享他的洞见,征得他同意但未经他审阅,我将其观点的大意稍作整理,刊布于此,以作为我文章的补充。再谢。
 
    大作认真拜读,觉得基本上说到点子上了。但有些地方感觉还需要进一步点透。我说两点想法,可作为你文章的补充。
 

    第一点想法:这件事情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就是汪晖运气太差了,1996年他入职《读书》之日,恰恰是《读书》因为社会环境变化而走下坡路之时(这一点你已经分析得很详尽了),他一不小心成了个冤大头和替罪羊。当此之时,就算汪有回天之力,或者干脆老老实实地严格遵循以前的办刊路线,再或者,就算沈昌文宝刀不老继续主政,《读书》也不可避免地难逃劫难。所以,一帮人把现在《读书》的困境,怪罪于汪晖,我认为不仅非君子所为,然而暴露了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的阴暗心理和劣根本性。我不喜欢汪晖作为一个学者历来的观点,但他近期对于各种批评意见的回应,非常光明磊落,而且有骨气。

 

    第二点想法:无论是《读书》这样的老牌文化期刊,还是如你兼职的《新周刊》这样的新锐刊物,在电视、网络等新的强势媒体当道的时代,都在收缩防线甚至萎缩。企图靠传统的“强人办报办刊”的想法,凭借其高明的市场战略或者营销手段,也根本不能扭转其颓势。毕竟在总体的市场份额中,杂志再怎么使劲,也只能拿到很有限的一部分。《读书》的将来怎样,看看经过反复折腾最终半死不活的《书城》就知道了,不管怎么说,连沈颢这样的强人都只能落荒而逃,何况吴彬这样一个弱女子?三联要保住《读书》这块牌子,换人改制都不可能奏效,在出版界,三联也算才大气粗了吧,每年花上五、六十万,把《读书》包养起来,也不失为一件雅事——三联不是喜欢做雅事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