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自己的事 |
得了第7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南非电影《黑帮暴徒》,我是从南非回来之后才看的,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约堡小镇血腥的约堡地铁车厢——阿飞在地铁车厢里捅人的场面真是恐怖之极,现在想来还有几分后怕——如果我是去南非前看的话,我会躲在酒店里吓得不敢出门的,幸亏,我没看,而且开普敦毕竟不是约翰内斯堡。
每个国家的城市中至少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约堡”,强大——把所有能量都不可思议地甚至是不合逻辑地积聚在一起所形成的那种强大,因而混乱——或者至少是听起来很混乱,进而有活力——其实真的是有活力。当我充满期待飞行了11个小时后,在那个庞大、嘈杂而且真的比较混乱的国际机场,我就多少感受到了一点约堡的杂与闹,但我很快就走了,留下了一些主要来自旅游书籍里的关于这个城市的想象,来和《黑帮暴徒》相对照。
虽说开普敦这座城市的整个还是透着几分欧式贵族气——至少从视觉上讲是这样的,但毕竟是一个黑人占到了70%的城市,街上的银行或出售贵重物品的店铺,都装有铁门,大白天也是门户紧闭,只有按门铃得到许可后才能进入。就算不去黑人比较集中的区域,市中心街道上不时老有三五成群的蹲街黑人小伙好奇地瞪着我看,我常常是人一紧张,抬眼再惊见卖枪的商店的大幅招牌,不禁产生一点暴力联想,连我这个来自广州这个“中国最没有安全感的城市”(但广州公安局长的说法是“广州是中国最安全的城市”),且经常在夜里出没于城中村等敏感地带的人,也为此不寒而栗。一天傍晚,我曾经在开普顿市中心的Railway Station一带被几个黑人小P孩围着我索要香烟,那一刻我脑子里猛然想起了《人皮客栈》里街头堵着游客要泡泡糖的捷克暴力小孩,我一害怕,把一包剩下的香烟全部拱手相让,还很殷勤地给丫点烟;接着他们又问我要硬币,我又满足了他们,把我身上所有的大概有七八块钱的硬币全部赞助给了他们;这帮小P孩却不满足,但他们的要求我怎么样不能满足他们。他们开始夸我的adidas鞋(其实不是阿迪,他们看走眼了)是如何之好看,并表示愿意用两双他们脚上的鞋来和我换,靠,这也太离谱了,我二话不说转身就走,小P孩紧紧相随,我只好跳进一辆出租落荒而逃才算完事。
在开普敦有限的几天中,我逛街逛得最有感觉的就是两处:
一是充满老欧洲殖民风情的公园花园周边街区,第二就是长街以及延伸的长街上不断与之垂直交叉的小街道。
由形形色色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堂皇大厦环绕的公园花园可以说是开普顿城最有气派和格调的地方。这个当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建造的巨大花园里处处是平整的草坪、雕塑和喷泉,精致而有休闲感,南非国家博物馆、国家歌剧院、国家图书馆、议会大厦以及圣乔治大教堂等大型建筑错落有致地环绕四周,又不免有几分肃穆和庄严。这是一个很适合旅游者来的地方,我两次在这里闲逛的时候,都看见起劲照相的中国游客,其中一大拨西装革履、大声说话的,是来自山东省政府一个经贸考察团的官员们。我花了20个兰特去南非国家博物馆里溜达了一圈,里面各种动植物标本相当精致,看得让人眼花缭乱;只可惜,里面那个著名的鲸鱼馆的多媒体展览没有开,巨大的鱼骨标本挂在黑漆漆的大厅里,确实有点恐怖。
相对于公园花园及其周边的街道,我其实更喜欢开普顿的长街。前者虽然漂亮而典雅,高贵而堂皇,但那只是用来陈列和观看的,就像咱们中国很多人家里的客厅,收拾得干干净净,陈列着家里最值钱的宝贝,进门就得脱鞋,养眼但却极不舒服。相反,在长街及与之交错的街道上,各种不同时期的新旧与高矮建筑以及店铺依次在街道两侧延伸,各色人等及车辆在其间自由穿行,街道比较窄闭,环境也有点凌乱,但感觉非常舒服。我一直很讨厌那种像深圳那样只有马路而没有街道的城市,同时我也为中国的很多城市正在照着柯布西埃时髦的胡言乱语在“杀死街道”而感到惶恐。想想长街这样也就只有两个车道的路面可以供行人随意穿越,就算不走斑马线,急速飞车也会很有礼貌地在面前十几米开外的地方停下来,你可以在司机客气的示意你先过的招手中悠哉游哉地慢行,决没有是否遵守交通规则一说——我一直认为,在城市里,对于行人而言,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交通规则,如果有的话,那也只是用来管车而不是管人的!
我专门逛了几家像枪支店、同性恋用品店等这样我在国内城市没有见识过的店铺,虽然看不明白但也小开眼界。不过最让我心仪的还是长街134号的非洲音乐店(THE AFRICAN MUSIC STORE),这间店是一个长得很GAY的白人开的,手下雇了一帮很摇滚的黑人小伙子做伙计。里面除了有一面墙的欧美流行和摇滚的CD外,绝大多数都是正版的非洲本土音乐。我虽然对南非音乐一无所知,但你一进门,看见门口最显眼的台子上集中摆放的那些CD,你就知道那些音乐是南非最热门的音乐了。柜台前是一排CD机,里面几千张CD随便试听。这间店我去了两次,虽然大部分CD都价格不斐(一般每张均在150兰特左右,比我在广州买完好的打口碟贵多了),但一番严肃认真装模作样地试听后,我先后一共还是买下了15张南非本土音乐的CD,其中一半是那个著名的史密斯女士黑色曼巴佐(LADYSMITH BLACK MAMBAZO )和声乐团的盘。回来到网上查了一下,这个由8个(好象有时又是10个)黑人歌手组成的乐队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历史了,1987年因为客串保罗西蒙的格莱梅奖获奖专辑《福地》(Graceland)而名声打噪。其实,听过他们这几张CD,我觉得,这个乐队根本不需要靠保罗西蒙来抬高自己,其清一色的民歌清唱和声自成一派——“The voices of Ladysmith Black Mambazo embody soul and spirituality”(他们的CD封面上的介绍文字),而他们在2002年推出的《The Chillout Sessions》首次配器伴奏,听上去也很有味道。从南非回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听LADYSMITH BLACK MAMBAZO的这几张碟,我把这视为开普顿之旅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