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没影的事 |
旅行或者旅游,无可挽回地成为我们枯燥平庸日常生活的最佳逃生通道。所以,和往年一样,每年到了三个长假的时候,大家都会出现短时间的旅行过敏症、兴奋症或抽风症。不管见不见面,谈论的都是到哪里去旅游的话题。我自己MSN上几天前就透过自己的签名档,发布了我的五一旅游计划,这很自然引起一阵关于各自长假旅行规划的热烈讨论。各路信息反馈回来,我发现的一个情况是:去香港的最多,去西藏的最少,而不出意料的是,去欧洲的也显得不是很稀罕了。
迄今为止,西藏仍然是中国少数几个可以让你和大多数旅行客区别开来的地方中的一个——出国容易进藏难嘛,首先当然是你的经济实力和你的身体状况,但最重要的却是时间和趣味。对于一个朝九晚五每年只有在三个长假才能跟团出游的工薪旅游者而言,西藏几乎是一个不可企及的远方,7天对于游走西藏而言只是一个笑话。
迄今为止,西藏仍然是中国少数几个可以让你和大多数旅行客区别开来的地方中的一个——出国容易进藏难嘛,首先当然是你的经济实力和你的身体状况,但最重要的却是时间和趣味。对于一个朝九晚五每年只有在三个长假才能跟团出游的工薪旅游者而言,西藏几乎是一个不可企及的远方,7天对于游走西藏而言只是一个笑话。
看上去,西藏只适合那些对精神生活有要求的人,这些人一定程度上具有波西米亚人的某种气质和某种布尔乔亚式的情调,他们对所谓精神价值的那种偏执态度和故作清高的姿态以及拒绝一切大众化流俗的挑剔作风,表现在旅游上,便是像逃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他们可能根本从未涉足的所谓“经典景点”——就是贴钱他们也不会去。他们身上那种不爱受人管束的特点令他们永远不会跟团观光,他们相信跟团旅行会暗示出他们的无知和智力上的懒惰,而独自旅游中的奇遇与冒险会比常识对人生更为有益。他们在去西藏以前会读尽所能找到的全部西藏读物,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在回来后写出一本自己的西藏游记。不排除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因附庸风雅而吃尽苦头,但到西藏去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尤其是7月份青藏铁路开通以后。
总体上看,那些去西藏的人基本上都是些自由职业者——如果不是,也应该是可以随时辞职或每年至少享有一个月以上带薪假期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选择自己的线路在高原雪域漫游,对于他们而言,西藏是这样一个地方:她有着国内其它任何地方都不具备的异域化特质,所以去西藏可以避免与那些“素质不高的旅客”为伍;她有着一个未被大众化的广大疆域,其风光常常超出人们世俗想象的范畴,所以,任何只专注于景点的观光陋习在这里都没有市场;她有着极端严酷的自然条件以及那种只向苦行者敞开的胸怀,所以,那种只适合享受城市的高收入度假者最为推崇的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旅行,在这里将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最适合他们的也许欧洲。
也就在五、六年前IT最火的那阵子,这个圈子里所有最牛的人大都在其35岁退休计划中安排了一个相同的度假地:地中海。这令人想起了19世纪的欧洲。那时,全欧洲阔人们最理想也是最高档的度假地也是地中海。地中海北边沿西班牙、法国及意大利一线铺开的里维埃拉海滨堪称王公贵族们的人间天堂,相比较而言,今天的IT精英关于自己退休生活的想象可能要更为丰富一点:在里维埃拉的某一处海滨别墅外的沙滩上晒太阳,不远处港口停泊着以他的爱女的名字命名的私家豪华游艇。当然,如果他觉得闷了,可以乘自己的直升飞机去尼斯、蒙特卡罗或者巴塞罗那热闹一下……
关于旅游国目的地的联想词其实很能见出一个人的阶层特征。具体到欧洲,属于平民阶层的联想词大多可以锁定在英、法、德及瑞士这些耳熟能详的国家及巴黎、伦敦等世界名城,而那些具有小资趣味的人则会把北欧、西班牙及马耳他等这样一些有另类情调的地方纳入自己的出游计划中,而那些在品位及社会地位上明显更具实力的人群,则从来不会泛泛地把某一个国家简单地作为自己的旅游目的地。由于他们的欧洲旅行更具有个人休闲度假色彩,所以,就像他们在国内不屑于加入一众风景名胜的观光队伍一样,在欧洲,他们同样会避开威尼斯、巴黎、维也纳这样一些所谓欧洲游的必游之地。当他们要滑雪的时候,会选择阿尔卑斯山下的某一处雪场,而如果他们只是想清静一下的话,那么,某一个一般人根本闻所未闻的欧洲小镇会是他们的首选。
随着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成为中国旅游目的地资格国,当年被龙应台痛斥过的“欧洲风景点的台湾游客现象”将会重演。的确,花上一万多块团费就能在导游的率领下去欧洲肆无忌惮地风光一把不是难事。但就像在中国大陆一样,这些在巴黎跟着导游的小旗匆匆赶路的游客充其量也只能在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和艾菲尔铁塔前留留影罢了,当他们像那些很有文化的财富精英或很有财力的文化精英们一样,显得特有教养且特有品位地在卢浮宫里东瞧瞧西看看的时候,后者可能已经在普罗旺斯地区的某个小村子里喝着葡萄酒了。
但欧洲之所以令人产生中产天堂的联想,跟钱的关系还不是太大,一个平民百姓倾其数年积蓄去欧洲开一回洋荤也绝非天方夜谭,欧洲游的高档感觉事实上缘于其所具有的文化优越感。曾有人开列出几个去欧洲的必备素质:两门外语,历史、宗教和文学素养,欧籍友人(或至少是在欧洲定居的华人),更重要的是在建筑、饮食方面的超一流的鉴赏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充裕的时间,以便自由行走……
其实,最适合越来越有钱的中国内地游客的去处,无疑是作为一个物质天堂的香港了。很多年以前,艾敬那首曾引起广泛共鸣的《我的1997》就已经给这个城市抹上了一层物质化的享乐主义底色。香港游从1980年代的探亲到1990年代的购物再到今天的休闲,其主题之变在很大程度上与内地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相呼应。
的确,中国内地游客那种以观光为核心的旅游观,使得一般说来没有景点可言的香港对于一般平民阶层的旅游者缺乏吸引力,而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去香港买打折货的诉求渐渐失去卖点,现在,香港在成为了中国内地旅游者前往东南亚、澳洲甚至更远的欧洲等地观光的过境站的同时,剩下最后一个卖点——其实也是其真正的魅力所在,就是东西方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风情。撇开那些双休日持往返通行证在粤港两地穿行的亲友团和在各大卖场一掷千金的东北阔佬,香港最为稳定的内地游客资源就是那些可以称之为白领的大中城市的写字楼精英。
看上去,他们与香港具有非常相同的精神气质:不同程度的国际化背景,有专业能力但不愿意吃苦,典型消费主义者,外型中庸而内心狂野,且对个人生活的品质都有着一种近乎挑剔的要求。他们并不太希望通过前往香港旅行来拓展视野,而只是想借此稍稍调整一下自己僵化刻板而忙碌的生活,且更强调解压和放松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香港游——准确地说是“香港自由行”,对于他们来说基本缺乏观光意义而具有非常明显的休闲化的消费色彩。他们对香港的海洋公园甚至炙手可热的迪斯尼之类观光例牌全无兴趣,而那些较有特色的书店、酒吧以及一些具有另类风格的专卖店等,则是他们相对固定的去处。
这里,有一个小小的例外,那就是新张不久香港迪斯尼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香港自由行的格调,因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内地平民游客将会使充满休闲色彩和消费情趣的香港自由行打上太多的“内地特色”。当然,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就在大量的中国内地平民杀向香港玩迪斯尼的时候,这些白领们也开始考虑是不是要选择东京或者至少是台北去度过一个休闲的假期了。
前一篇:教学生活七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