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为流行音乐大师的莫扎特

(2006-02-09 01:36:36)
分类: 音乐的事

这一个多月来,天天都听莫扎特,就算是过年这几天在外面跑,也听我灌在iPod里的莫扎特,我在iPod里灌了十来部莫扎特的作品,主要是三首小协(穆特的1、2、4)和四首钢协(培莱西亚的19、20、23和27),还有就是几个我不久前灌进去的小提琴奏鸣曲。大家都喜欢讲所谓“莫扎特效应”,仅就我平时出行在外听莫扎特的感觉而言,就感到他的曲子具有一流的消除疲劳的效应,听着听着,很容易打瞌睡。我初一在去上海的飞机上,一边看书,一边听着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没多久就迷迷糊糊了,感觉特别舒服。不过,在上班的公交车上我就不敢听他的曲子,因为一睡着就很容易坐过站。
像很多喜欢听古典音乐的人一样,除非有特殊需要,我一般都是把古典音乐当看书学习时的背景音乐来听的。以前,我最常用来做背景的音乐,是巴赫的钢琴作品和他的无伴奏大、小提琴作品。舒伯特、肖邦和舒曼的钢琴曲也是我常用的,另外,就是其他作曲家的室内乐作品。就我的感觉而言,如果用交响乐和钢协做背景的话,常常会看书分心。这段时间听莫扎特,就觉得他的曲子是最靠谱的背景音乐。很少大起大落的曲调和情绪变化,不温不火的行进节奏,舒缓、甜美、轻快而又特别有灵气,乖巧可爱。如果,要我现在来做一个背景音乐排行榜的话,那么,莫扎特的音乐,绝对可以列为阅读写作背景音乐榜前三名。以前,听一个朋友说,她老爸做家务——主要是拖地板和整理房间时,最爱听的是莫扎特的歌剧,而她开车的时候,最爱听的是莫扎特那一堆弦乐小夜曲。而李欧梵在《新周刊》专栏文章里,就讲到他和他太太早上起床做晨练时,背景音乐经常是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和弦乐五重奏。
既然是背景音乐,显然就不能太强烈,否则必然会喧宾夺主,影响了做正事。同样我理解,为了在不干扰做正事的前提下,又能提供一种听觉上不是太强烈的愉悦感并保持相对的舒适度,这就是最靠谱的背景音乐。莫扎特的音乐就是那种最靠谱的背景音乐。就算是他的交响乐曲,也完全不会像贝多芬以后的交响乐,而不过是规模稍微扩充了的室内乐。而像贝多芬、勃拉姆斯和马勒的交响乐,做背景音乐就很拧巴,因为这些大部头的东西,是靠其丰富、玄妙、复杂和深刻来抓人的,听时很容易被它们牵着走,由不得你分心,也由不得你不去耐人寻味地琢磨。而有些具有交响曲格调和规模的钢协(如贝4、5,勃2,拉2、3等等),根本没法被背景音乐化。我一直迷钢协,晚上静下来看书时去选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在上面几部作品的版本中选来选去,可不管选中谁,结果都是被搞得很抓狂,根本不能好好看书了。
从这点上看,莫扎特和后来很多所谓思想型作曲家就很不一样。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中国,讲古典音乐的人,基本上都是思想派,对深刻性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崇拜,这使得莫扎特这样没有多少明显思想性痕迹的作曲家常常不招人待见。但莫扎特又的确绕不过去,其名气已经大到人们不可能像对待帕格尼尼这样的技术派或者门德尔松、甚至格里格这样的音乐美文作者一样,不理不睬的。于是——如果我没有搞错的话,从19世纪开始,就开始出现一种把莫扎特往思想性和精神价值的高层次拔高的倾向,比较有影响的大文豪如萧伯纳和罗曼罗兰,就不断提醒人们注意莫扎特作品净化人类灵魂的伟大价值,这也是现在莫扎特作品阐释中最主流的观点。十来年前,我买过一本收在刘小枫编的“基督教学术研究文库”中《莫扎特:音乐的神性与超验的踪迹》,读里面神学大师卡尔巴特在莫扎特诞辰200年时所论述的莫扎特,简直就会让人晕菜。看过这本书之后,我有很长时间不敢碰莫扎特,因为觉得自己太肤浅,总是琢磨着,吃不准就算自己已过了知天命之年是不是还能从莫扎特的嬉戏中听出神性的踪迹。
相比之下,把莫扎特作为背景音乐来听的我,现在更愿意相信黄霑对莫扎特的定位,这位讲笑话的大师一口咬定,莫扎特的音乐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同样属于灵魂派一路的香港新锐文化人梁文道觉得黄霑的说法是搞笑,并试图进一步在思想性层面对莫扎特的当代价值做深入澄清。我觉得这样做不仅缺乏娱乐精神,在境界上比黄霑完全差了几个档次,而且有点顾作高深的味道。按照很多人有自我优越感但却未必高明的理解,流行的东西就是低级的速朽的东西,但其实我总怀疑,我们今天很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们严肃而深刻的创作,会比邓丽君一点都不深刻但绝对好听的流行歌曲,流传更长的时间。
莫扎特是不是当年的流行音乐,如果从理论上讲,恐怕讲不清楚——因为所谓流行音乐这个概念在当年应该是没有的。我觉得可以讲清楚的是,按音乐史研究专家的说法,从对古典派音乐的贡献上看,莫扎特肯定比不上巴赫和海顿。他最擅长即兴写作,而在音乐体制的自主创新上基本没什么贡献,只是在巴赫和海顿的基础上,就他那个时代的各种音乐元素,表现出高超的整合能力。他的贡献据说在是在对乐器抒情性的开掘上前无古人,但不幸的是,这方面的长处很快就被后来的浪漫派超越了。莫扎特的音乐给多数人的印象,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取悦听众的轻音乐。他老爸简直就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经纪人,打小就把他这个神童儿子当成摇钱树,并坚持按照当时社会最通俗的路数来培养和要求他。他带着儿子周游列国赶场子的一个结果,就是使莫扎特在熟悉了当时欧洲最流行的音乐元素的情况下,能够根据不同买家的胃口接单加工制作。从莫扎特的通信看,他后来也想作些创新,但他老爸不喜欢他那样做,而莫扎特也恰恰是一个没什么原则性的人。作为一个享乐型的快乐主义者,他不想让自己太为难,而他的天才又使他可以不用费太多劲就能轻易为大多数人提供悦耳动听的音乐。只是在他那个年代,一个协奏曲能卖出的价钱是很有限的,所以,虽然高产到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能达到600多作品的产量,莫扎特还是过不上太阔绰的生活——更何况他花钱从不节制。
需要说明的是,我没有丝毫要贬低莫扎特的意思——就算我贬低他,也不足以伤到他半根毫毛,我只是觉得,对莫扎特音乐的通俗性如果能做出尽可能充分的评价,那完全是一种对绝大多数比较平庸的人负责任的表现。这样,大家都不会怕他而是喜欢他,喜欢听他的好听的音乐。至于听过莫扎特音乐以后,能不能从中得到什么灵魂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我觉得那完全要看个人的造化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