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的公共汽车(六)

(2011-12-30 14:05:41)
标签:

北京公共汽车

公交历史

杂谈

分类: 往事追忆

以上连续几篇就五六十年代北京公共汽车的概况及60几条路线的走行路线及车况,以及所属的保养场做了简要的介绍。应该再次指出的是,这些都是我个人的记忆,而非转引自其他正式的文字资料,所以因记忆不清而导致的错讹之处是肯定存在的。如有引用者,请务必与相关的史料记载核实。

从这些回忆当年北京公共汽车的文章贴出后,受到一些博友的热情关注,并从各自的角度做了相应的补充、纠错或提出疑问。在此我也要向这些博友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同时,在这里我仍想就五六十年代的北京公共汽车的有关历史情况做补充回忆说明。

1.关于五六十年代北京公共汽车的车型:由王一翁兄亲赴首都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并翻拍照片,可以说将我文中所述的各个车型全部囊括了。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北京公共汽车最早的车型当是日本的丰田大鼻子车(老百姓也称之为“土豆”车),其后是引进美国的大道奇汽油车,再之后为进口捷克布拉格轿车、斯克达轿车,匈牙利的大、小伊卡鲁斯轿车,1956年国产的解放牌轿车逐渐登场,1959年进口克罗莎轿车,196162年间进口斯克达(克罗莎)卡车底盘改装轿车;直到70年代后出现北京客车厂以黄河卡车底盘改装的BK系列大轿车。

这期间从以进口车型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国产的解放牌轿车,黄河改装轿车为主流的北京公共汽车车型。且国产轿车的动力性能与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得到市民的一致认可。

车辆的总数我在第一篇中凭记忆印象写为1200辆左右,今通过北京公交网站的车辆发展一栏中证实,到上世纪60年代末,北京市共有公共汽车1125辆,当以这个数字为准。

2.关于北京公共汽车的各个保养场:保养场是保证各条线路车辆能正常行驶的重要技术力量。在国民党时期北京也曾有过79辆公共汽车,但到19491月仅剩5辆能正常运行,就是因为缺少技术过硬的保养技工。因此,从1949年随着从南京调入的80余辆大道奇轿车外,还从南京调来一大批管理、维修人员及司机。这使北京的公共汽车的技术力量得以加强。从南京调来的人员,最初都集中在第一保养场,以后逐渐分配到其他各场。

在当年这5个保养场中,最早组建的当属第二保养场及第一保养场。第二保养场主要经管、维修日本老式丰田车,一场主要经管维修美国车。而第三保养场成立较晚,但其力量是最强的,车辆在当时也是最新的,数量也是最多的。他们的一些维修人员曾专门到捷克原厂进修学习,回国后个个都是技术骨干和维修斯克达轿车的高手。当时一些分配给其他城市以及分配给首都出租汽车公司的斯克达轿车,遇到难题时,均要到三场来维修保养。四场是后起之秀,全部都是解放牌客车,在经管车辆的数量上逐渐超过其他各场。第五保养场从经管匈牙利进口的大、小骡子客车起家,其后,凭借在斯克达卡车底盘改装的大轿车为契机,逐渐提高技术力量。以后逐渐成为以经管、维修黄河客车为主的保养场。

3.那个时代的汽车转向指示器:有几位热心的博友多次提到那个时代公共汽车的转向指示器。最早的日本丰田、美国的道奇等车型上的转向指示器,均是在司机前方靠风挡玻璃中央位置处以箭头状的装置。这种装置只能为前方的警察看到,而当此车转弯时,其侧面、后面的人或车均看不到。自斯克达、伊卡鲁斯轿车进口后,出现了在车的左右前角安装的转向指示手臂,最外端是个圆柄,里面装有指示灯,靠继电器控制,手臂一上一下摆动,指示灯一亮一灭,可以让侧面及后来的的车辆发现自己转弯的意图。

以下是从网上找到一张当年斯克达公共汽车的模型照片,其反光镜下面长形深色的装置,就是转向指示手臂。但这个模型作者犯了个画蛇添足的错误,在使用转向手臂时,尚未使用稍下方一点的椭圆形转向指示灯,这两种装置作用相同,不会同时都存在的。

http://s12/middle/53e218e0t78874e2fdf8b&690

4.关于那时公共汽车的站牌:一些博友均提到那时的站牌与现在明显不一样。那时线路较少,所以一线一牌,不像现在一个站牌上好几条路线。站牌上所标识的路线基本是个简明地图,完全按照该车的走行路线画,不像现在就是一条直线。当年的站牌还有个有趣的装置,就是在站牌的顶处,有一个可拉出和缩进呈的45度角的铁箭头,上面有小字写着“末班车已过”。每条路线在每天晚上末班车走到每个站点时,由售票员用一个专用铁钩,将站牌上的铁箭头拉出。乘客只要见到这个箭头,就知道末班车过了,别等了。所以当年把末班车也称为“拉钩车”。

5.那时公共汽车的司售人员服务质量高:凡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会清楚地记得,当时各条线路的售票员他们的报站方式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到了交叉路口的站点,他们报的都特别详细。而不是像现在“前门到了,有去前门的请下车”,这不等于没说一样吗。那时的报站,要把在一个车站附近的重点单位、胡同名称,以及换乘路线(要分上行的和下行的分别介绍),所以年轻或新调来的售票员要利用下班时间,沿线去调查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背的滚瓜烂熟。在一些车上还提供热水、针线包、地图等,只要有问题,售票员都百问不厌地详细回答(当然个别服务差的也有)。

6.那个年代公共汽车司售人员的劳动强度大:那个年代的汽车操作难度大,方向盘、离合器、刹车等都是原始装置,而不像现在有助力,每天的体力付出极大,所以那时北京的司机被定为强体力劳动者,每月粮食定量45斤。那时北京城里的车辆虽少,但道路狭窄,且均是快慢车辆混行,也并不比现在的公交车的平均时速快,而且那个年代的市民公共交通意识差,交通规则对行人基本没限制,所以那个时代北京公共汽车的事故率比现在高。正式上岗的司售人员均是8小时连作,中间也不像现在而有吃饭时间,生理不适与疲劳程度可想而知。(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