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年前的今天,虽然已经是3月,但北京还是春寒料峭,但3月8日的早上,我们听到了比寒风更寒冷的消息,一架全世界最先进的777飞机,在雷达监控区域消失了,失联了。
MH370,你去哪里了?
很快各种小道消息接踵而至,民情舆意沸腾,而我们作为专业人员接到了史上最强的封口令,严禁在网络或者任何公开的媒体谈论关于370任何的消息。但我们还是在自己“频道”收到了各种信息,777飞机多套系统互相备份,几乎不可能失联;飞机没有故障,相关维护计算机没有接到飞机任何故障数据链下传;天气适航,在此区域的多架飞机帮助呼叫MH370;机组没有任何求救信号,应答机,ACRAS,ADSB(飞机自动发报系统),包括卫星电话没有任何联络,随着续航时间的结束,几乎所有人还在深情的呼喊MH370快回家的时候,我们心里的阴影就已经无限扩大,在如此现代化的飞机保障前提条件下,飞机没有任何讯息,几乎就只有一个可能。
随后的几天,我们在猜测和疑问中慢慢煎熬,但心中的疑问却没有随着时间的冲淡,随后的一月数月,对飞机去哪里的共识基本已经形成的时候,只是等待大家的关注度降低,一层层被证实的消息剥丝抽茧般展露在大家面前,一直到一年后的今天,看着《空中浩劫;马来西亚370航班》这非常专业的纪录片,写写对这个优秀纪录片的影评。
MH370到底去哪里了?在纪录片中,航空调查事故专家的意见基本达成了一致,这架没有故障续航能力在8个小时的飞机,在蓄谋很久精心策划下,在一个非常专业的恐怖分子的劫持下,偏离航道,飞机整体入水,安静躺在南印度洋南极洲澳洲和非洲的中间地带的大洋深处,飞机上所有旅客和机组全部罹难。
在此记录片中,国外的相关媒体秉承了一贯严谨的记录风格,基本还原了MH370当天的飞行的情景,从乘务员的服饰,服务流程,到飞行员的标准喊话,飞行程序,到管制员的指挥语速,连飞行员的表情和相貌都如此的相似,让人不由的心生佩服,除了我们飞777的机组感觉影片中仪表的分布和真的777飞行有些区别,飞机的电子检查单也不是纪录片中的读法,导航输入的航路点输入也有些背离,但这种吹毛求疵的“专业”解读绝对有卖弄的成分,哎,人都是虚荣的,我也不能摆脱如此这般。
在纪录片中,很好的还原了370航班空难的各种可能性,从飞机的故障到飞机劫持,最后把事故的肇事者的矛头基本一致的指向飞行员-机长,因为事故的巧合让人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飞机关掉了应答机ACRAS等非常专业的联络设备,选择转向的时机把握的非常好,刚好是IGARI附近,在吉隆坡和胡志明管制区的交接点,飞机转向后选择了一个非常安全的整数上面加500尺的高度,规避了所有飞机碰撞的可能性,飞机在低空飞行避开军方雷达的监控,在飞机升限高度飞行,使后面的旅客在缺氧中昏迷致死,飞机还能在飞机燃油耗尽前安全在水上迫降着陆,使飞机没有解体,并且能打开放气活门让飞机入水,这对一个业余飞行爱好者的劫持者来说,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从任何一个角度,都不愿意接受一个飞行员或者一个机长劫持飞机并让飞机所有旅客陪自己殉难的事实,这违背了一个飞行员最基本的人伦和常理。
也许我更愿意相信另外一个版本的谣言,一个受过训练的特工,在得到大量补偿后,巧妙避开安检,在飞机上组装了电击器,利用副驾驶出来上厕所的时机,冲入驾驶舱,控制住机长,拿出设计好的程序,一步一步,让飞机按照计划消失,因为飞机后面乘坐的152名中国旅客中,大部分是刚开完全世界黑客大会的网络专家。这似乎是电影设计的情节,但我们都知道,往往现实比电影更残酷更狗血。
有时候,我们宁愿相信天堂和地狱,被疯狂信念支撑着迎着南半球阳光把飞机沉入大海的暴徒正被炼狱无情之火折磨痛不欲生,而370航班的227名旅客和10名机组在安静中没有痛苦的离开这个世界,现在在天堂中微笑着看着芸芸众生,孩子在旁边嬉戏,老人是如此安详,让他们欣慰的是,我们还没有忘记他们。
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提起这人间的悲剧,让猜测随尘,让疑问随风,让恐惧消散,让这淡淡的祝福和祈祷传递,MH370,我们没有失联。
谢谢这部优秀的纪录片,让我写下如此影评,让安全压力传导到我肩上是如此沉重,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更加的尊重和敬畏。愿逝者安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