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上学多年,背过很多诗,不过记忆最深刻的,却依旧是小时候背过的那么几首。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直觉得它朗朗上口而又通俗易懂。

等到稍大一些,上了中学,又读到杜甫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语文老师要我们好好体会这里面的两个动词。
一个“垂”字,似乎能感受得诗人当时仕途不顺、颠沛流离的孤独。夜宿江上,四周无人,天幕低垂,似乎伸手可触繁星,诺大的世界就是无人可以抒怀;而一个“涌”字,描写出月随波涛汹涌、大江奔腾东流的壮阔景象。
看着大自然如此的激情澎湃生生不息,诗人内心肯定也似这江流一般波涛汹涌,感概时运的不济、人生的短暂,渴望有所作为吧。

再后来,又读到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升结海楼。”又想起杜甫的诗来。它们造词遣句是如此的接近,意境也是如此的接近。
不禁感慨,李杜文章,光焰万丈,从这两首诗就能感受得到。李白的这首诗逼真如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描画出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水墨山水长卷。同样的遣词精炼,同样的雄浑阔大而又境界高远。

慢慢脑子里诗装得多了一些,前后便有一些随想,一些片段串联起来了。又想起了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由此想着这上面三首诗,看起来肯定是很有些渊源的。
查了诗人的出生年代,三人中王之涣出生最早,早了接近二十年,李白居中,而杜甫又晚李白十多年。李白崭露头角时,估计《登鹳雀楼》早已传诵一时了吧。也许是李白从王之涣的诗中得到启发,而杜甫又向李白学习了?

可见,即使是盛唐诗歌巅峰的代表人物李杜,也很擅长向前辈学习。而高人间的模仿,往往能易一字而气象更新,也即“有境界自称高格”。
但以上三首诗中,最最广为传颂的,似乎还是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它是五言绝句,短小精警适合幼学蒙童诵读;而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此诗用最浅显朴素的语言、最平常的色彩,把万里河山尽收其中,举重若轻,非此莫属。
个人以为,从整体文学成就来说,王之涣没有李白杜甫的高度;但单以此诗而论,似乎意境更胜一筹。尤其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由写眼前之景而转入探求人生之义理,内含积极进取、高瞻远瞩的胸襟,更具有普遍的哲理。
这么看,以几篇传世佳作而独步千古,也是有的。如张九龄就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历代诗人赞叹不已,自愧不如;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则更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诗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用平淡无奇的语言描写出一种隽永、高华的气象吧。
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很平常的五个字组合在一起,被后人推崇为成为“万古千秋五字新”;
还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眺的“大江日夜流”,王维的“长河落日圆”,苏轼的“但愿人长久”,俱是如此,看似用词平淡无奇,组合到一起却又意境阔大高远。
真是苦苦寻觅而不得,除非灵感所致,妙手偶得。
莫不是真像陆放翁所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但即使是妙手偶的,肯定还是要有足够的文字积累与文学底蕴,用起来方能做到似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但又能立意高远吧?
所以我觉得,可以陪孩子多读一些诗。读诗,就是文学修养的储备。
(零度线知非爸爸教孩子随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