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名句:被人误解的孔子名言(一)

(2016-11-22 11:19:52)
标签:

零度线教育

零度线知非爸爸

零度线

论语名言警句

被误解的孔子名言

分类: 文学文字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教育理念、乃至思想的著作。在论语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至今为我们熟识。但在长久的历史传播中,有很多名言已经改变了本来的意思。因为不在上下语境中理解,包括人们断章取义,导致与当时的本义发生了极大的偏差;有的甚至以讹传讹,产生了根本性的错误。下面我们就盘点下,被人误解的最多的孔子几句名言。 


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稍有些古文阅读能力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这样是不对滴。另一个例子是,孟子的名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这句话意思是。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二、以德报怨。

    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 《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前因后果是,孔子的一个弟子在向老师讨教。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 ,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同样被人误解的名句还有 相濡以沫 ,多少人借这个词表达情感,却不知原句是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真可谓是南辕北辙,七届本义了。只不过,夫妻之间相濡以沫,共同患难,这也是符合我们价值观的,所以对此,到也不必深究此名言的误用。

 

三、父母在,不远游。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四、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我们现在所翻译的,大都把“知”(智)和“仁 分开来说,解释为“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真相:古文里有一种修辞手法,叫“互文见义”。这句其实就是典型的互文见义表达法。其实原文意思应该是:“仁智者喜欢山水,像山一样坚韧不拔,像水一样勇往直前;仁智者能够既能沉静又能活泼,动静相融;仁智者快而又长寿”。

    多少人还在洋洋得意:我喜欢爬山,我很讲仁义;我喜欢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