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一座记忆之城
标签:
伦敦旅游泰特美术馆英国艺术史 |
分类: 旅游 |
英国艺术之旅6:不愿忘却的记忆之城
伦敦眼位于泰晤士河南岸,它所在的区名为兰贝斯区(Lambeth)。
行至此处,心里便升腾起一种莫可名状的复杂情绪来!
我的硕士和博士论文所研究的英国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就生活在兰贝斯啊!我在他的传记和研究资料中,已经无数次地接近过这里。
现在,我来了。
这里自然很难寻见布莱克当年的气息了,毕竟过去了200年,就算再喜欢固守传统摆老贵族的架子,也总会发生许多的变化。
我并不想造访什么故居墓地之类的,我喜欢不那么直截正面地与布莱克“偶遇”。我知道,那些砖缝墙角里定然藏着当年的故事,我一步步走来,在某些瞬间,我与他的身影必然交叠。
顺着威斯敏斯特桥向南沿河而建的是一座医院,与国会大厦隔河相望,沉静安然,完全看不出这里正在经历着生死这样的大事。
这个淡定的医院是圣托马斯医院,一查资料才得知这家医院其实闻名于世,来历不凡。
1860年南丁格尔在此创建了世界第一所护士学校,难怪医院的东头有南丁格尔纪念馆;17世纪末伦敦市长罗伯特·克莱顿爵士重建了医院,因此医院一角也有他的雕像。当然,除了这些历史名人,普通人更是医院的主角,时时在此演绎着各自人生的悲喜剧。
医院沿河而建,水泥的围栏也就沿河向下展开,仔细看,上面刻着许多留言,像是一个公共日记本。这些刻字有深有浅,有新有旧,有喜有悲。从内容中看得出来,它们都是这里的病人或者他们的亲人所刻。
其中一段“好消息,宝宝没有心脏问题”——我猜这大概是个刚刚当上父亲的男子,我甚至能想象他刻完字会抬头望天,眼泪却一直往下掉落。人生的悲喜总是让人毫无防备。
这样的感恩和许愿还有许多许多,每一个都关联着一程悲欢。但愿这些美好的愿望都能成真!
泰晤士河静默无言,生命的故事流淌不息!
再向南走,围绕医院外墙的门廊上有许多很木头长椅,就是那种最普通的街头长椅,不过,在这里也成为了一座座普通人的纪念碑。
每一把的椅背上却都刻着铭文,记录着“此为某人的亲人或朋友为纪念他而建”等等字样,一个人以这样的方式被人纪念,也延续着生命的故事,真是很温暖!
对于不足以被塑像的普通人来说,刻字大概是最好的纪念方式,这似乎是某种具有魔力的仪式,名字被刻在哪里,记忆就留在哪里。
从这些细小的角落里,我觉出了伦敦格外的温情。这是个不愿轻易忘却的城市。
是呢,早上路过海德公园,不是也看到了那个纪念戴安娜王妃的铜牌吗?同样并不起眼,只是个嵌在地上的圆牌,平平淡淡地写着威尔士王妃戴安娜的纪念步道。
事件既不轰轰烈烈,纪念也就不大张旗鼓,或者记忆越平淡才能越长久吧。
医院尽头不远便是著名的兰贝斯宫,青藤爬满红砖墙,衰草在稍有颓败的墙头摇曳,很有历史感的建筑,据说建于15世纪,原先是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寓所。红砖楼的墙上可以隐约看见彩绘玻璃窗的样子。
我想,布莱克一定是见过的,现在,我也见到了。

时间还不太晚,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已近在眼前,这是我们英国艺术之旅的参观的重点之一,也是收藏布莱克作品的重地。
时间虽然已经不早了,我们还是决定赶在闭馆之前匆匆一观。毕竟,游客项目也差不多了,英国之行的第一天,多少得沾上点艺术气息吧。
到美术馆需要跨过泰晤士河,刚一到对岸,宏伟的建筑便排山倒海向人逼来,财大气粗地占了整整半条街,刚刚在伦敦眼上它就已经夺人眼球了。原来这是著名的米尔班克大厦,它的塔楼高达118米,据说在半个世纪前曾是英国最高的建筑。
走过塔楼便是泰特美术馆,她就这样静静地在那里,没有一丝欲与争锋的欲望,她知道高堂广厦锦绣繁华,也终盖不过艺术那淡淡的一抹。
在伦敦眼这个巨大的摩天轮上,远处那栋摩天大楼就格外抢眼,就是照片最左侧的那一栋,也就是米尔班克塔

占了半条街的米尔班克大厦太庞大了,所以到了它下方,无论如何是照不出全貌了,画面中的这么一大片还不到它体量的一半
大厦的正门入口

这就是泰特美术馆,确实够低调,它还有一处收藏现代艺术的馆址,在泰晤士河的另一边

19世纪晚期的英国画家约翰·米莱《木匠的女儿》,并不是泰特美术馆的重量级作品,甚至不是画家的代表作,却让人心都要化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