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国家标志”和唯一能下咽的“国菜”

标签:
英国旅游炸鱼薯条伦敦的标志物 |
分类: 旅游 |
英国艺术之旅5:“国标”与“国菜”
初到伦敦,我总愿意多多行走,寻找一些最有代表性的标志物,以确定我来的不是个假英国假伦敦,哈哈,也不知为何会生出这样的疑虑。
说到标志物,最著名的应该算是大本钟。
不过想想真可怜,大本钟作为英国的标志可没沾什么光,尤其是在电影里。只要以英国为背景的电影里有爆炸镜头,大本钟总是首当其冲的倒霉鬼,比如《伦敦陷落》《V字仇杀队》,最后一定会憋出一个炸掉国会大厦和大本钟的大招来。
大本钟对此倒是很淡定,根本不理会这些假想的灾难,所以还是这样挺拔地站定,并且直冲云霄,以显现它作为哥特式建筑的气质。
大本钟是国会大厦的钟楼,自从1859年开始站在这里报时,已经兢兢业业地工作一百多年,见惯了大风大浪,所以早就波澜不惊了。不淡定的只有游客,欢腾雀跃地找着各种角度与它合影,只可惜它绝对不肯俯一下身子配合,所以照来照去,总是很难把它全部纳到镜头里。
不得不承认作为国家的象征,大本钟确实够庄严够有气度,只不过我觉得它略显高傲,所以我还是更喜欢接地气的寻常之物,以便感觉一下伦敦的亲切活泼。
要想大本钟妥妥地被收进镜头,只能这样委屈它了
转眼看到红色电话亭,哦,是的是的,我要找的正是它。
如果英国的标志物来个人气大比拼,红色电话亭的人气一定会超过其他任何东西,包括大本钟。后来英国各个城市的旅游纪念品商店不断证实,这个电话亭才是出场最多摆的位置最好的大明星。
说起来,这个人气王直到现在才第一次被我们发现。我们立刻两眼放光,像是看到了多么稀罕的东西似的,所以不免立刻两眼放光,迫不及待地抱着电话亭狂拍,里里外外拍了个遍,彻底放任自己当了一回毫无见识的游客和狂热的围观群众。
不过这样有失矜持的真不止我们,我们还觉得没有尽兴,却发现有路过的其他游客已经默默排起了队,原来他们也是在等着与这个“新景点”合影。
哈哈,电话亭好忙!
我实在没想到我们几个人的热情这么具有感染力,立刻把这里变成了一处热闹的“新景点”。
电话亭这一站总算是结束了,还有两样标志一路上也就顺便打卡了。
一是红色的邮筒,上面因为有E II R的标志,也就是代表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缩写,R代表“皇室”,所以,既然是“皇家邮筒”,它也就把身子站得更笔直了;另一个是红色的双层巴士,这也总被当做英国的标志物。
这么满眼的红色“景点”,真让我怀疑英国才是最喜欢红色的国家。可别忘了,白金汉宫门口女王的那些戴黑熊皮帽子的卫兵们,也是穿着通红的制服呢!
多处的红色电话亭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这个是皇家艺术学院的大门口。特别鸣谢同行的小伙伴友情出镜
果真是一片通红。我真觉得英国人对红色的热爱甚至超过了我们
顺着绕到大本钟后面便上了威斯敏斯特桥,桥上是观看泰晤士河的好地点。
河两边的整体风格当然是古典庄严,但眩目的阳光下伦敦眼显得格外亮洁,为这一片古老庄严的建筑平添了许多现代的活泼趣味。天光云影,流水静默,水鸟往来,船行无声,这是伦敦的灵魂所在。
桥上有艺人穿着苏格兰传统格子裙吹奏风笛,这种乐器的音色总是尖利而凄然,把人从眼前的欢腾一直拖进到历史的阴冷萧飒中。
伦敦眼总在视野里出没,于是又临时决定把这个必须“到此一游”的景点提到眼下来。
这是个火爆景点,售票厅虽然还不至于人山人海,但排队的人却也占满了好几道弯。
一个十来岁的小男生吸引了我全部的目光。他的胸前挂着一个小小的布包,从里面摸出一个信封,又打开信封数出几张小票子,仔细点了点,凑够了儿童票所需的15磅,才又轻轻地把信封合好,放回布包里,最后还拍了拍布包。
他的这一套动作做得很小心,并且全神贯注,生怕有什么错漏。看得出来这张票对他而言也算是一笔不菲的花销,而这个小布包,大概里面装着他这次旅行的全部家当吧!
伦敦眼排队的人虽然多,但进展却很快,算起来一个小舱里装十来个人,一圈也可以装二百余人呢。
伦敦眼的每一只“眼睛”上,都夸张地贴着可口可乐的硕大红字,这可是在英国啊,能低调点吗?有钱还真是任性!
空气天气不错,我们可以看得很远。
伦敦眼正在泰晤士河转弯的地方,对岸是国会大厦和威斯敏斯特教堂,向东北方向,最近的是滑铁卢火车站,铁轨跨河而过,总有火车出入,看来真是很繁忙。
再远处一点则是滑铁卢桥,一个充满各种悲情故事的地方。
再远即是圣保罗大教堂,这座皇家教堂不仅是许多英国名人的安息之地,也是重要活动的场所,比如当年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世纪婚礼。
再远还有许多桥,不知哪一座是儿歌中总是要倒的伦敦桥。
那个漂亮的塔桥是看不见了,实在是太远了,而且方向总不那么合适。
天气太明媚也许也并不完全是好事,转向西面的时候阳光太烈,有些睁不开眼,既影响我们远眺又影响我们拍照。当然,这样一番巡礼还看不到真正的宝物,因为真正的宝物在博物馆里,等我们慢慢寻来。
时间还早,看了许多”国标“,现在我们决定品尝”国菜“。简而言之就是炸鱼薯条。
把它们称为英国的“国菜”算是实至名归。
连当年的英国首相卡梅伦招待我国的领导人,也用了炸鱼薯条,这大概也算是它登上了“国宴”吧。
炸鱼薯条是最常见的食品,当然也被人调侃说是英国人唯一会做的菜。据说英国人每年要消耗全球土豆产量的20%,考虑到英国的人口数量,这个数字实在很惊人!
或许正是这样的地位,它倒也还另有一个“特权”。一般来说边走边吃总是被人视为不雅,在英国这个极讲究风度的国家尤其如是,但如果是边走边吃炸鱼薯条,便可以被接受了。
我们一路就看到不少人,手握巨大的纸卷装的国菜,吃得陶醉。
从伦敦眼下来,便看到一家专事炸鱼薯条的店面,规模不小,且邻着泰晤士河,于是决定在旅行的第一天就领略一下舌尖上的英国。
炸鱼用的是鳕鱼,新鲜软嫩,一股淡淡的海香味,只是裹的面包糠有些厚,且炸得太焦,像是一层钢盔;土豆甜香绵软,且身形壮硕,手指般粗细,让我吃得豪放尽兴。
炸鱼和薯条均没有加底味,出锅后也没有撒盐,全凭自己按需自取调配调料。
调料包很丰富,番茄酱是标配,还有小小的盐包和醋包,据说盐配白醋才是最正宗的味道。我们尝了尝,白酸得有些太尖锐太纯粹,简单直白,远不如我们的米醋那般柔软悠远。
用来填饱肚子倒是相当实用,但用来慰劳舌头,就显得相当不够了。毕竟对于这个黑暗料理之国,我们不能期待太多。
舌尖上的英国,剧终!
好在我们是坐在泰晤士河边,可以边吃边观景。所以,风景远比食物美味。
“国菜”,一次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