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区干部呼吁警惕灾难性重建

(2008-11-21 20:16:47)
标签:

财经

灾区干部呼吁警惕灾难性重建

12墙太让人揪心 灾区干部呼吁警惕灾难性重建  http://www.jrj.com    2008年11月20日 23:38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刘建锋

  “啥子质量嘛,不抗压、不防震,这不是伤疤还没好就忘了疼?”四川省什邡市蓥华镇雪门村村主任曹照明19日下午认出第三次来采访他的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后,指着背后的山影喊出来:“到底要抢进度做啥子?我们村开工的一百户中,有几十户都达不到抗震要求。”

  “有好些房子就修‘12墙’(指的是墙厚仅12厘米,也就是单砖墙),不照标准修240毫米厚的墙。现在的问题是,农房重建这件大事,在一些干部和农民眼里,简化成为越快越好,修起来就行,根本不管质量。这样弄,建起来就会是灾难隐患,将来还要出大事!”

  5月和8月的两次采访,这位村主任以实在话赢得了记者的信任。而19日,他的呼喊,与两天前记者在另一个村所见到的单砖砌墙情形相符,并且在之后得到了建筑专业人士的证实。

  证实者,是蓥华镇镇长助理高松,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市房山区建委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

  记者在旁听雪门村小组长会议时,遇见了之前已在镇政府认识的高松,他听说该村要开组长会,便欲借机向各小组长普及建房质量监督知识,比如传授地基、土质选址、地圈梁、构造柱、圈梁、砖墙和拉结筋等质量监督知识。

  在挂黑板向组长们讲解前,高松讲述了自己在一些农房建筑工地亲见的几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地基太浅,有的连地基都没打,抹一层砂浆就直接砌墙!”

  “没有构造柱,无圈梁!”

  “单砖墙,‘12墙’!”

  高松介绍,这里最少也应该打半米深的地基,如果选址发现土质不均匀,还要在薄弱处下挖1米到2米,填入与旁边较硬土一样的材料,保证土质均匀;构造柱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国建筑界开始大规模采用的,它与地圈梁和圈梁一起联结成一个整体,能保证上下牢固,地震时不易垮塌;最大的问题是砖墙,研究表明砖墙厚度低于180毫米,便毫无抗震作用。现在个别农户修“12墙”,稍稍大一点的余震,就要垮掉;墙体里的拉结筋,倒是有人做了,可是有的不规范,只用单根钢筋,起不了作用,正确的做法是每隔0.5米的高度,便要用上2根6毫米的圆钢钢筋。

  在与记者单独交流时,他表示,这种“12墙”、无构造柱、地圈梁等房子是应该推倒重来的,自己作为北京市下派的援建干部,应该为灾区人民做出贡献,目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找镇党委书记李乐早反映情况。

  他分析说,之所以农房重建会出现这种问题,一是农民缺钱,二是不顾缺钱的现实,片面追求进度,忽视了质量。

  曹照明也对记者说,自己总是开导农民不要着急,今年过冬肯定有保障,不会让大家冻着,物资也已经发放下去了。房子没钱照标准修,就慢慢修,两年总是能修起来的,可是有些干部来了就喜欢瞎指挥,说农房不管啥子修起就好,有些农民自己也想节约钱。

  他告诉记者,情况已经反映给联系该村的什邡市干部。

  记者就此在蓥华镇党委、政府了解到,镇党委书记李乐早非常重视这个情况,并与北京下派的援建干部、镇党委副书记段学勇到几个村建设工地实地调查,即将研究出台对策。20日下午,镇长助理高松告诉记者,随后在其他地方检查时,没有再发现类似问题。

  而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什邡市建委的一份文件中看到,该市建委也已经注意到了农房重建中存在较多质量问题,除高松在雪门村讲述的几点外,还有部分农民购买的建筑材料属“三无”产品、有的混凝土制作不合标准等诸多质量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