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孕婴童渠道,就不可能有OEM奶粉的横行;如果没有OEM奶粉的横行,就不会有中国奶粉市场劣币逐良币的市场现实。可以说,正是这个渠道的野蛮成长,让2008年以前中国仅仅几十个的奶粉品牌变成了今天的几百个品牌,变成了OEM、来料加工的天堂。
渠道天然是逐利的,而对利益的追逐,初始天然是草莽的。
孕婴童渠道也没有逃脱这个规律。在5年前,在市场上走访,看到渠道店老板、老板娘给自己的消费者推荐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奶粉的时候,很不齿。但是今天,这些赚取了第一桶金的很多个体户已经拥有的5家、10家甚至几十家的婴童渠道连锁。生意在自己所在的地区彻底扎下了根。
回头看,与其说是利益刺激了这个渠道,倒不如说是很多在行业投机的企业教坏了这个渠道。过去,一桶成本50元的奶粉,给渠道出厂150元,终端到消费者手中200多元,如果你的销量达到一个量,厂家就会给你每桶较高的让利。类似巨大的刺激大大调动了渠道的积极性。他们利用和消费者同文化、同宗族、同乡等能够获得信任的天然优势,将消费者牢牢地吸附在自己的身边,极具粘性。
当我们今天关注这个行业的时候,发现很多婴童的连锁正在进行分化,他们已经完全摆脱了夫妻店、个体户的角色,正在或已经在向企业转变,有的夫妻店在多年后发展成了几家、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的连锁机构。很多原来“见利忘义”的小老板,现在突然变得大方,到处接受培训学习,甚至请了专业的咨询机构来探讨自己企业的发展。
于是,很多经常性给政府有关部门进言奶粉专卖的企业家也在慢慢转变,开始变得依赖这个渠道。
我接触过一些可以和政策部门对话的企业家和专家,两年前,大家还有观点,认为奶粉要专卖,要有销售审核,要将孕婴童渠道从奶粉行业的销售中隔离出去。当然,他们的努力也有响动,但是最终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孕婴童渠道已经不是简单的政策可以消灭和撬动了,他们只有市场化了。2013年6月份以来,推动的药店销售奶粉,没有规模化的核心原因,也是婴童渠道的灵活性和粘性太强了。
在无法撼动之后,企业家们开始变得和这个渠道亲近。几乎所有的大品牌、小品牌、杂牌奶粉都向婴童渠道伸出了橄榄枝,频频示好。很多企业已经退出了传统渠道,只做婴童。婴童老板首次感受到无限尊重。
利益很重要,商誉更重要。
在渠道飘飘然的时候,过去累积的逐利负面口碑逐渐出现,因为有一些乱、差的产品在渠道流通而导致消费者投诉增加,店大欺客现象不断发生,因为连锁店面增加而导致的管理问题频频困扰,因为过去杂乱运营而导致的店面定位不准正在影响消费,等等。
在所有的问题中,渠道领导人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品类规划是最重要的。在普天盛道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很多消费者,尤其是80后的消费者对这个渠道的抱怨每年都在增加。他们觉得很多婴童渠道购物环境散乱、货品繁杂、服务意识差等等。这使得这个渠道的消费者正在逐步转化到网络市场。因为网络的配送现在并没有大规模地到达县级和乡镇,所以这些县城的渠道受到的影响还较少,但是根据我们的研究,当物流和货物总量逐步加大的时候,电商网络的触角一定会进入到县城,而像奶粉这样的标准化产品将很有可能逐步靠拢到这个渠道。
这些都导致这个渠道未来会受到较大的压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