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昨天见报的稿子,字数所限,说不出什么,只是希望关于中国体育的讨论不要停下来。
在困难的年代,家里有点好东西,总不舍得吃,要么留给客人吃,要么留着过年吃。前者体现我们的好客传统,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后者体现我们的过年情结,老话叫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发这段感慨,是因为亚运会。亚运会我们花了很多钱,搞得很壮观,我觉得体现的就是我们的好客传统和过年情结。但关键问题是,现在年过去了,客人也走了,我们的生活归于平静后,我们的体育何去何从?
新华社记者杨明亚运期间批“唯金牌论”的文章曾引起很大反响,争论也很激烈,后来戛然而止。期间我一直关注杨明的微博,我很佩服他的识大局得大体,要金牌还是要健康?这是我们自己家的问题,当着全亚洲客人的面争个面红耳赤,确实不妥。如今,客人都走了,自己家人坐在一起,确实该合计合计了。
我始终认为,骂杨明的人还是没看懂杨明的文章,人家没说竞技体育不要金牌,关键是拿金牌的方式以及其与全民健身的关系。我们现在培养金牌运动员的方式虽然多元化了,
但不可否认还是以举国体制为主,在举国体制下,培养一名运动员国家要掏多少钱?谁能算得清楚?据说杨明正潜下心在做这方面的调研,希望他能拿出相关数据,对比一下我们在全民健身方面的投入。2008年奥运会后国家已经把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并颁布第一部专门为保障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权利、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而制定的行政法规《全民健身条例》,希望杨明届时提供的数据能为我们践行《条例》提供有力的依据。
金牌大国不等于体育大国,金牌大国更多的是面子上的事,而体育大国则更实际更靠近民生,二者虽不是二选一的题,但至少可以选择着重点的倾斜。
把好东西留给客人吃、留到过年用,是因为过去我们太穷,当下我们每天都在过年,还去过分营造过年和迎客气氛意义已经不大了,还是把钱均摊到生活的每一天,这样才会营养更均衡、更科学,生活质量才会更高。体育的投入何尝不是如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