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道立为张嘉树姜末诗画做广告:婚庆礼品,炙手可热!

标签:
杨道丽诗画婚博会婚庆文化杂谈 |
分类: 姜末转帖 |
幽默诗画
这种“异端邪说”源自民政系统提供的数据:浪漫之都大连08年创历史最高,登记结婚超五万对儿;09年初始同比环比更是飘红。
牛转乾坤,牛气冲天!
牛年行大运,牛年好种“甜”……登记结婚的新人和筹办婚事的长辈,从现代经济学和流行占卜学里寻找理论,更觉得奏响结婚进行曲、张罗结婚送好礼才是大智大慧的温暖中的温暖。
结婚礼品,成了创意时代一道考题。
送什么呢?
红木家具太贵,一瓶香水可疑,两个娃娃俗气,锅碗瓢盆过时。
关键是,要同时具备独到的,非标准件的,寓意丰沛的,能摆在新房里恰到好处、搁在心里边熨熨帖帖的那份喜兴和那种稀罕。
眨眼间,张嘉树同姜末的诗配画便炙手可热起来。
原本人家是名记者说天下事,从地球到足球,从侃球到睹球,横扫中国媒体,惊艳南北西东。
可才华总如锥子穿孔,那临门一脚绝不虚发的千幅杰作,就像贝利的记录,端端地不可逾越。据棋哥同志考证,张嘉树的打油诗有唐朝鼻祖张打油的家传,莞尔之间,传神动心,一旦吟诵,唇齿留香;而姜末的漫画,藏俏皮于憨厚,拙朴得机趣盎然,经华君武老先生点拨,业已炉火纯青。他俩的合作,是一见钟情的缘分,更是天长地久的际会。张嘉树诗的个性,姜末的漫画风格,被有机化合,蕴藉出一种特别的气质;网络走红,更彰显了两个才子作品的高产和高质;显然,“球”题材已经不够他们吟诗作画了。
朋友们的大喜催生了他们用诗配画诠释天作之合的另一番天地。很快,一幅幅由张嘉树和姜末联袂创作的结婚礼品,被欣赏,被收藏,成为新房里的时尚摆设,堪称一幅难求。
需求就是市场。还是朋友撺掇,“既然诗配画已是大连世俗生活的文化符号,为什么不让她服务于更多新人,用作婚庆大礼,进入流通领域?”
是啊!较比美轮美奂的婚纱照,诗配画的核心竞争力乃是幽默,在欢乐易逝,烦恼骤增的现实面前,通过一幅夸张、简约、生动的诗配画,唤起家人共同的欢喜,该是多么值得做的一件事。最主要的,“画里有话”,浓缩了生活的味道,“话里有画”强化了钟情的不可思议。有经典为证:大连电台交通台张然和女友刘岩结婚,张嘉树打油出一首颇具藏头诗风的爱情风景图:“张然爱自然,处处想留言。他还爱运动,天天都攀岩。”到了姜末这儿,就画出一条绳子拽着一位攀岩者,此人在岩石上画着一个大大的红心。其童心稚趣和姻缘玄机,跃然纸上。至于300多幅已经挂在新房里的诗配画,虽均具二位作者的艺术DNA,却从未有过重复。当技艺圆熟到一蹴而就(其实构思的呕心沥血是从不让人知道的),一幅幅新鲜出炉的画作就更令人称奇了。
大连是被北方海文化浸润得鲜灵、生猛、浪漫的城市,大连的时尚与南方海文化的最大不同,是消化、兼容外来文化时,大连总在快速地生长出自己的青春气息,活力能量。譬如对海参的注释,虽充满话语霸权,却执著得毫不走神儿,似乎任何品牌出世,都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理念。所以说,张嘉树同姜末的诗配画,诞生在最适宜办婚礼的大连,很是天经地义。
惟大连独有的幽默诗画,是将危机化作慰藉、让家庭充满温馨、令庸常生就情趣的一团火苗。它燃烧着,摇曳着,见证着一个家庭的诞生,直至白头到老,儿孙满堂。
拉拉杂杂千余字,并非撰写评论。
我宁可将以上拙文称作广告——好东西,也得有人吆喝嘛!何况,张嘉树同姜末的诗配画,物超所值,仅此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