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报专栏稿件
*画里有话*
姜末漫画

现在还有人在争论中国队该不该用洋帅的问题,有点好笑。
有人说,洋帅不是万能的,比如施拉普纳,比如霍顿,比如阿里汉……
但我想说,本土教练是万万不能的,比如戚务生,比如沈祥福,比如朱广沪……
如上所述的土帅洋帅,既可比又不可比,比如朱广沪和阿里汉,可比的是他们都失败了,所以有人得出结论,本土教练不行,洋帅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可比的是,朱广沪算是中国最好的本土教练之一,但被孙继海的父亲称为“饼才”的阿里汉在洋帅中并不如流,所以我的结论是,本杜教练不行,因为朱广沪可以代表目前本土教练的基本水平(因为他是中国最好的本土教练之一),而且本土教练尚无成功范例;洋帅没问题,因为阿里汉代表不了洋帅,或者说阿里汉不等于洋帅,而且洋帅中毕竟还有成功者,地球人都知道,我说的是米卢。
所以,关键的问题,不是土洋之争,昨天不该争,今天不能争,明天就更不要争了。争来争去,洋的不行换土的,土的不行再换洋的,反反复复,无穷尽也,快赶上愚公移山了,但愚公移山毕竟体现了一种执着,中国足球的反反复复,却体现着无比的浮躁。出现这种浮躁的根源在于,我们混淆了一个概念,就是把阿里汉(也包括施拉普纳)等同于洋帅的概念,所以认为阿里汉的失败,就是洋帅的失败,所以认为洋帅不行了,必须要用土帅。
所以,更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找什么样的洋帅。据说足协为了选洋帅,曾经制定和正在制定一些所谓的标准,人称“老六条”和“新六条”。李承鹏同学曾为此逐一进行调侃,足协说他是“居心不良”,承鹏自己说他是“用心良苦”,我倒觉得他们是在演双簧,道具由足协提供,而且只张嘴不说话,发出声音的是李承鹏。也正因为“老六条”让李承鹏们(加个“们”字说明不只李承鹏一人)给念跑调了,所以足协不得已又编写了“新六条”,所以说,足协才真正用心良苦了。
可更更关键的问题是,足协的良苦用心到底是在编写选帅的标准措辞推敲上,还是在实施选帅的实际步骤的操作上?老六条抑或是新六条的编写,到底是为了指导选帅还是为了限制选帅?就像钓鱼,鱼有大小,钓小鱼容易,到海边随便甩两杆,提上来就是;钓大鱼也不难,肯投入,下点功夫,买一套好渔具,但一定要到深海里去。可难就难在先定个标准,然后按照标准去钓,比如要三斤三两重的、三十三点
三厘米长的,多一两少一两的不要,长一厘米短一厘米的不要……有这样钓鱼的吗?有病啊。
加载中,请稍候......